
文| 生心
编辑| 生心
——【·前言·】——
2004年上海展会上,当这个浙江老板的‘铁疙瘩’突然织出精美花纹时,所有嘲笑声戛然而止。没人能想到,一年前他还被同行称为‘疯子’——抵押房产、卖掉代步车,甚至凌晨三点蹲在车间啃冷馒头,就为捣鼓这台裸露着电路线的机器。
这台曾让外商嗤笑的设备,竟让二十多家客商追到酒店堵门抢货,从‘手摇机小贩’到硬刚国际巨头,他是如何发家的?

1969年深秋,浙江慈溪一户普通家庭里,孙平范出生了。彼时的慈溪还是县城,街坊邻居多以小生意谋生。他的外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手摇机匠人,父亲则经营针织品买卖。
童年记忆中,父亲和外公常带着他在作坊里转悠,小小年纪便习惯了机床的金属碰撞声、布料的裁剪声,这种家庭氛围让他从小对机械制造和生意经充满兴趣。

1991年,22岁的孙平范带着满腔热血来到台州椒江,当时正值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期,他敏锐抓住当地针织产业聚集的机遇,租下几间旧厂房,挂起“台州金星针织机械厂”的招牌。
没有自动化设备,他就带着十几个工人手工组装手摇横机,靠着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加上年轻人敢闯敢拼的劲头,这家小作坊生产的机器因皮实耐用,很快成为周边针织厂的“抢手货”。

在那个“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年代,孙平范却格外较真,每台机器出厂前都要反复调试,零件稍有瑕疵立即返工。有次发现某批次齿轮精度误差超标,他连夜带人拆了上百台机器更换零件。
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金星”口碑迅速传开,台州不少老板认准他家的机器,甚至有客户带着现金守在厂门口等提货。

90年代末,国外全电脑横机开始冲击市场,这种设备效率是传统手摇机的几十倍,但技术完全被德日企业垄断,当时不少同行选择降价硬扛,孙平范却做出惊人决定,停掉手摇机生产线!
这个决定遭到家人反对,合作伙伴也不理解,但他认定“与其等死不如搏一把”,开始秘密筹备转型。

2003年,34岁的孙平范杀回慈溪二次创业,抵押房产、掏空积蓄凑出启动资金,在郊区租下新厂房,为突破技术难题,他三顾茅庐请来退休的老工程师,还托关系联系日本专家。
研发团队没日没夜泡在车间,光电路板就烧坏上千块,最艰难时账上只剩3万元,他咬牙卖掉了代步车给员工发工资。

2004年上海纺织展上,当这个浙江老板搬出自研的“铁疙瘩”时,外商们都在窃笑——这台样机连外壳都没装,裸露的电路线像蜘蛛网,但现场演示时,机器流畅织出复杂花纹的瞬间,全场安静了。
展会结束当晚,二十多家客商追到酒店谈合作,这个“土法炼钢”造出的设备,竟比进口货便宜三分之二!

首战告捷后,孙平范带着团队开启疯狂迭代模式,别人三年更新一代产品,他们半年就推出升级款。为测试机器稳定性,技术员带着设备上高原、闯漠北,在零下30度的东北厂房里蹲守三个月。
这种拼命三郎的作风让“慈星”横机迅速占领全国八成市场,硬生生在德日巨头口中撕下块肥肉。

在孙平范的办公室,常年摆着竞争对手的最新机型,他要求研发团队必须做到“拆得开、学得会、超得过”。
有次为攻克双系统编织技术,他带着工程师连熬七个通宵,最后在车间架起行军床,正是这种死磕精神,让慈星陆续拿下无缝针织、智能验布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2007年德国慕尼黑国际纺机展上,当“慈星”的展位被欧洲客商围得水泄不通时,同行们才意识到:那个曾经被嘲笑的“山寨厂”,如今已能比肩行业鼻祖。
展会结束,孙平范行李箱里塞满的除了订单,还有各国工程师的名片。

当全球金融危机时,孙平范干了件轰动行业的大事——收购瑞士百年老厂事坦格,这家拥有皇室供应商资质的巨头,当时正陷入经营困境。
谈判桌上,面对瑞士高管质疑,他甩出厚厚一摞技术对比报告,这场并购不仅让慈星获得顶尖设计团队,更打通了进军欧洲的通道。

2012年深交所的钟声响起时,孙平范特意系上创业时买的旧领带,从家庭作坊到上市公司,这位草根老板用了21年,敲钟现场没有豪言壮语,他只说了句:“慈星永远是织机工出身的企业。”
当天收盘时,公司市值超百亿,但更让他高兴的是,当年一起打拼的老员工都分到了原始股。

随着工业4.0浪潮袭来,孙平范又盯上智能化改造。他力排众议投入上亿元搭建云端平台,让传统横机实现远程运维、大数据分析。

身家暴涨后,孙平范依然住在老小区,开十年前的国产车,但做慈善格外大方。
曾捐资2000万元用于支持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建设,在2015年的“五水共治”行动中,慈星股份捐出250万元,近年来,慈星股份每年的慈善捐款都超过150万元,近三年累计捐款超过1400万元。

尽管公司早已实现自动化生产,孙平范仍保留着创业初期的习惯——每天到装配车间转两圈。从修手摇机起家,到造出令老外惊叹的智能织机,他没靠背景运气,就是遇到技术难题就蹲车间死磕,市场寒冬来了也不跑路。
中国制造不就是靠千万个这样的实在人,一锤子一榔头敲出来的么?
出自《生心故事汇》丨生心
本故事引用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