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人最让人反感?就是那种自认为很聪明的人,特别是那种周围人都觉得他聪明,他自己还不断自我标榜聪明的人。
哪种人最招人待见?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特别是那种大家都公认的老实,甚至让人觉得老实得有点过头,快成“憨厚”代名词的那种人。
为啥聪明的人往往不太受人待见,甚至还会让人多留个心眼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太聪明了,别人根本玩不过他们,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他们给算计了。
为啥老实人就算能力不强,也不太会被人严厉责怪呢?主要是跟老实人打交道心里踏实,说不定还能顺便捞点好处呢。
但在这个世上,当一个人特别聪明时,他会不会想要让别人知晓他的这份聪慧呢?
这世上,难道真有人聪明伶俐,智商情商都不赖,可行为举止却憨厚得让人觉得他们像个大笨蛋吗?
瞧瞧那位年少时就声名大噪的天才“仲永”,还有那位年仅七岁就被孔子求师、从而名满天下的项橐。
唐高宗李治,其实是个相当机智的“实在人”。
不管是突然在权力赛道上弯道加速坐上龙椅,还是表面像是因美人动怒而“硬娶继母”的举动。
他老是装得跟个无辜小羊羔似的,满脸天真无邪,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当年九子争位中的雍正皇帝。
【一:感动天感动地的孝子牌止痛药】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孩子,也是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娃。
说白了,
说说身份地位这事儿:就算大儿子李承乾被踢出局了,后面还排着老二李泰呢,他也是正儿八经的嫡子。
聊聊三哥李恪的才华与勇猛:他读书厉害,治国有一套,拿起笔来就能稳住大局;同时,他也擅长武艺,骑上马就能平定天下。大家都说他最像他的父亲李世民。
那时候,李治还年幼,在文化和武艺上都没啥大成就,在李世民心中,他就跟个被宠着的小儿子似的,李世民对他也没啥太高期望。
碰到这种局面,李治要是到处乱跑乱跳,首先可能会惹他老爹不高兴,其次还会被那些哥哥们视为眼中钉。因此,李治这个人心思细腻,懂得先计划再行动,他选择了稳稳当当,啥也不做。
就像雍亲王年轻的时候,他的那些兄弟们都在老爹面前大展身手,一个个拼得你死我活,好像不把老爹气死就不罢休似的。我呢,就安安稳稳地待在家里,该种田就种田,该生孩子就生孩子,一点也不着急。
要是按照历史朝代来算的话,李治其实可以算是胤禛的前辈或者指导者。
另外,李治有个地方比胤禛优胜,那就是他的出身极为显赫。说白了,他其实排行老三,而且是那种拥有“长孙皇后嫡出身份加持”的老三。
既然哥哥们都那么有本事了,老爹肯定不缺“出色的孩子”,那我还是做个“听话的小子”算了。
贞观十年,也就是636年的夏天六月里,长孙皇后这位如同白月光般的人物离世了。九岁的李治,李世民亲切地叫他雉奴,哭得特别伤心,啥也不顾了,泪水流得满脸都是。
李世民在一旁看着,心里头真是挺触动的,被雉奴的孝心给深深打动了。从那以后,他就特别疼爱这个从小就没了娘的小儿子,没过多久,还让他当上了右武侯大将军。
雉奴平时爱读《孝经》这本书,经常跟在李世民身边,关心他的冷暖。在哥哥们眼里,他也特别乖巧懂事。所有的兄弟都觉得,雉奴是个心眼儿好、不争不抢的大孝子。
说到那皇位啊权力啊啥的,我其实最上心的还是爸妈身体好不好,兄弟姐妹之间能不能和和气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心里头老是惦记着那事儿,夜里做梦都梦到兄弟来找他报仇,儿子们也不和睦。说真的,他特别向往那种平平淡淡的“家人感情”。
这时候,其他几个儿子都深陷在争权的泥潭里,眼睛都杀红了。唯独雉奴,给晚年时候的李世民带去了一丝温暖,安抚了他那颗已经老去且感到劳累的心。
然而,所有事情仿佛都按照事先计划好的路线,一步步稳稳向前推进:
贞观十七年,也就是643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因为造反被废掉了。李世民呢,就打算立他的第四个儿子李泰做太子。
李泰跟李世民发誓,说他以后要把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还吓唬小李治,说李治跟被废的太子走得太近。李治被吓得不行,赶紧跑去跟李世民说了这事儿。
李世民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搞清楚李承乾想造反,主要是因为李泰在背后使劲儿争抢太子之位,这让李承乾觉得危机四伏。李承乾自己对这事儿也全都承认了。
李世民回想起当年的玄武门事件,心里琢磨着,这或许就是“善恶终有报”吧。
把李治拽到两仪殿,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一众大臣眼皮子底下,我打算抽出剑来自杀。
众多朝廷重臣站出来反对,都说应该让李治当太子。
同年4月7号,唐太宗亲自到承天门,颁布诏书,宣布立李治做太子。
从那以后,15岁的李治就这么顺顺当当地当上了太子。
没错,就像李世民讲的那样:雉奴虽然在才能和本事上比不上他的好多哥哥,但他心性好,善良又孝顺,对人也很恭敬。等他当了皇帝,肯定会好好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
而且,他作为长孙皇后的嫡亲子嗣,有长孙家族作为强大后盾,将来肯定能守护国家,稳定朝纲。
在644年,也就是贞观十八年的时候,李世民带兵去打高句丽,而李治呢,就被留在了定州负责看守后方。
李世民要走的时候,李治脸上满是伤心,整天都在哭。李世民看在眼里,心里挺不是滋味,于是决定每天给李治写一封信,告诉他自己一切都好,让他别担心。
李世民打胜仗回来了,李治跟着老爸一块儿到了并州。
李世民突然得了一种厉害的病,身上长了脓疮,李治却执意要自己动手,直接用嘴帮他吸出脓血,这让李世民心里特别暖和,非常感动。
怕李治心慈手软镇不住大臣,所以经常让他跟在身边,学习管理国家的方法。
贞观二十三年的那年,李世民病得很重,李治一天到晚都守在床边,亲自照顾他,给他喂药。
李世民怀着对儿子深深的眷恋离开了人世,终年59岁。
这个老兄,既不争也不抢,就等着他哥哥没了,又把老爹给熬走了,然后他在21岁那年,轻轻松松就当上了皇帝,坐上了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说起李治,大家都知道他以“孝道”出名。但他真的就是那个纯真到极点,孝顺到没边,性格软弱,容易被人欺负,全靠好运气才坐上高位的“老好人”吗?
【二:李治的回马枪】
李治当了皇帝后,有四件大事儿得说说:
李治不顾众人反对,把陪伴他多年的王皇后给废了,转头娶了自己的后妈武媚娘。哪怕朝中一堆老臣扬言要在大殿上撞柱以死相谏,他也没动摇,没多久就让武媚娘当上了皇后。要知道,在他那英明神武的老爹还活着的时候,李治就跟武才人有了私情。老爹一死,他守丧期间就跑到感业寺跟武才人偷偷见面。丧期一结束,他立马就把后妈接回宫里,还给了她二品昭仪的位分。
因为武则天的事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被皇帝惩罚了。长孙无忌实在没办法,最后选择了吊死。而褚遂良呢,他被发配到了爱州,就是现在的越南那边。
3. 在653年,也就是唐高宗登基后的第四年,吴王李恪因为被指控参与谋反被处死,那时候他只有34岁。
李泰在唐高宗李治坐上皇位三年后就去世了,当时他才三十二岁。
李承乾在645年那会儿走了,才活了26岁。他老爹李世民还在当皇帝的时候,他就因病去世了。
4. 唐高宗做皇帝那会儿,他先后把西突厥给打败了,那是在657年;又把百济给灭了,那是660年的事儿;接着,668年他又把高句丽给攻占了。这样一来,唐朝的地盘在唐高宗那时候达到了最大,并且这个范围还保持了三十二年之久。
这位皇帝向来被人说是“性格温和又孝顺”,但其实他在登基前就和继母武则天有了关系。他一当上皇帝,立马就把原来的皇后给废了。这事儿在唐朝,可是头一遭,毕竟从开国以来,还没哪个皇帝废过皇后呢。
后来,他利用挑选皇后这个机会,干脆把大权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给撤了职,甚至逼得他们没了活路。
谁都能瞧出,这事儿哪是单单为了“换皇后”啊,明显透着股皇权和大臣们较劲的味道。
说到老爹李世民,他活着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兄弟几个能和和睦睦。他盼着大儿子李治能做个好榜样,对兄弟们友爱,把家里的子孙们都安顿好。但结果呢?
我那三个心头肉的儿子,老大活到了34岁就没了,老二呢,活得稍微长点,但最后还是被扣上谋反的帽子给杀了。老三呢,命运更惨,也是因被指控谋反被杀。
李世民在贞观十六年,带着十万大军亲自出征,结果都没能搞定的高句丽,到了李治手里,竟然悄无声息地就被解决了。
李治这人,看着文雅内敛,其实超有能耐,把突厥给收拾了,还一路打到了欧洲。外国书上写他,都说他身材魁梧,聪明又勇猛,直接给他扣上“黄祸”的帽子,说他跟他老爸一样让人忌惮。
从他坐上皇位那一刻起,李治迅速搞定了几件大事,这足以表明,他绝非那种胆小怕事、遇事拿不定主意的人。
真实的李治,如果让老爹李世民看到,可能会觉得他不是之前那个听话的儿子了。
就好像公司里的中层管理者,老是摆出一副趾高气扬、挑三拣四的姿态,跟斗鸡似的到处找人麻烦。而那些真正坐在高位的大老板们,却往往是面带微笑,眼神温柔,亲切得就像隔壁家的慈祥老爷爷。
大家伙儿都觉得那位高层领导挺和气的,也挺好打交道,可没想到裁员通知突然就下来了,而且最后一行还明晃晃地写着他的亲笔签名。
他肯定还是会摆出一副姿态,说这是公司高层共同决定的事情,而且他也挺无奈,不能继续和你一起工作了。
有时候,那种表面和善心里算计的行为,可能真不是有人故意要那样,只不过是生活压力太大,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
【三:武则天是他的真爱吗】
董鄂妃究竟是不是顺治帝的心头好,还有富察皇后,她真的是乾隆帝的挚爱吗,这事儿你咋看?
可到底是谁,会为了心头好的女人,先把皇后给废了,接着又立新的皇后呢?答案就是唐高宗李治。
他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是个胆小又怕老婆的皇帝吗?
大家都知道,李治刚当上皇帝那会儿,特别努力治国,也很关心老百姓。因此,老百姓们生活得挺安稳,还有了贞观年间那样的好风气,这段时期被历史叫做“永徽之治”。这说明,他确实是个专心治国的好皇帝。
过了660年,李治的身体开始出状况,老觉得头昏眼花,这使得他处理国事变得很吃力。
武则天因为政治才能出众,被李治看重,让她帮忙处理朝廷事务。
比起让一个权臣掌权,老婆来管事儿,那肯定是更让人放心吧。
那时候,一个女人要是想夺权,有多不容易,看看武则天后来杀了不少人就知道了。
直白地说,就连儿子都可能背叛你,但多数女人往往只能依靠你。
在武则天之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女性推翻朝廷,自己坐上龙椅的事情。
假如你是李治,你能否找个更靠谱、更让人放心的人来代替呢?
675年的时候,李治的头晕病变得更厉害了,他打算下命令让武则天一个人来管国家大事,但大臣们没同意。
在大家以为全是信任和依靠的时候,其实真相是:
李治当皇帝那会儿,武则天身边的红人李义府、许敬宗这些人,一个接一个地失势了。
武则天的对手以及他们的亲人一个个被提拔做了宰相,就连被废王后的堂兄王方翼也得到了官职。而李治则是公开地阻止武家人胡来一气。
武则天对这事儿一点辙都没有,毕竟国家大事还是紧紧攥在那个一直病着的李治手里。
据说,在李治快要不行前的那几个月,他心里头甚至还琢磨过要把皇后给废掉。
儿子们一个个都不给力,只能靠着武则天来撑着朝廷大局。
683年,55岁的李治去世了,他留下的遗诏是这样说的:“以后国家大事,要是有啥拿不定主意的,就找天后来决定。”
这只小白兔还没亮出刀鞘,就把一群饿狼给干掉了,一直到死,它的实力都没被完全削弱。
若非常年被头痛病缠身,上天没给他足够的时间,说不定李治还能给后人留下更多让人赞叹的事情。
他旁边坐着个比男人还厉害的老婆,但他从来都没在怕的。就算自己得了重病,也照样能把武则天耍得团团转。
他战战兢兢地担任了近30年的秘书长,去世后依然勤勉不懈地为大唐操心。尽管他曾称帝并改了国号,但经过一番波折,大唐最终还是回到了李家的手中。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像李治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啥都不在乎,其实心里头精明得很。
有些人是真的把世间的事儿都看透了,而有些呢,其实是藏着掖着,在等个好机会。
不论事实怎样,这类人往往结局都不错,因为他们从不张扬自己的本事,也不会对人冷嘲热讽。
他们只会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给对手来个狠的,之后就又回去修身养性,对世间纷扰不再那么上心。
我并非在假装,而是真心觉得不值得一顾。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