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最近,英国在对华政策上有点让人看不懂。
前脚还在高调宣示“不会与中国脱钩”,主张深化经贸合作,后脚却又突然通告全球,要限制与中国光伏产业的联系。
其财政大臣里夫斯刚公开表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断绝往来是愚蠢的,英国需要中国市场与投资;
紧接着,能源大臣米利班德就向议会提交议案,要求国有能源企业禁止采购与“强迫劳动”有关的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
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算盘?
英国惯例
实际上,英国此番出尔反尔,既是外部压力下的政治表态,也是自身利益权衡的结果。从近期英国动作可以看出,与美国的协调步伐异常紧密。
就在通告切割中国产品之前,英国已经响应美国要求,派遣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编队东调亚太,与美军共同进行军事部署;
与此同时,美国也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组件加征了高达3521%的关税,意在彻底断开中国主导的供应链。
英国突然在光伏领域对华动手,显然是配合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进行围堵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此外,特朗普政府最近在对华关税政策上动作频频,且对盟友施压也毫不手软。
英国虽然表面上与美国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优惠安排,但以特朗普反复无常的作风来看,一旦英国偏离美国步调,不排除遭到更高关税报复。
对于脱欧后国力下降、需要紧抱美国大腿的英国来说,做出某些姿态“表忠心”,似乎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才在口头上宣称“坚持自由贸易”,行动上却频频向美方靠拢。
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这场“切割”行动选错了方向。
所谓“强迫劳动”的指控早已被中国多次澄清,缺乏任何独立、客观的证据支撑,本质上只是西方遏制中国新兴产业的政治化工具。
令人讽刺的是,英国一边高喊绿色转型与气候承诺,一边又要对全球供应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成本最低的中国光伏产业下狠手。
这种矛盾的政策,无异于自断手脚。
目前全球光伏产业格局极为清晰,中国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制造的全产业链环节掌握了约90%的市场份额。
英国能源转型计划大幅依赖中国产品,早已不是秘密。
英国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公司GB Energy本希望通过快速投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来实现脱碳目标,但缺少了中国产品的供应,其绿色转型项目恐将陷入瘫痪。
即便是支持切割的议员与人权组织高呼胜利,私下里英国能源界和部分政府高官也对这一政策深感忧虑,因为他们清楚,一旦中国产品被禁,英国能源项目的成本将大幅上升,工期也将严重延误。
英国目的
事实上,中方对于英国这一系列表演并未保持沉默,而是迅速做出有力回应。
外交部明确指出,所谓“强迫劳动”的指控毫无事实依据,是个别国家出于遏制中国发展、干涉中国内政的险恶用心。
驻英使馆发言人则毫不留情地点名英国某些政客“傲慢而可笑”,并强调如果英国继续将商业问题政治化,中企对英国的投资信心必然受损,中英经贸合作前景将被严重破坏。
而中国驻英大使更进一步指出,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注定不会得逞,英国若一意孤行,将只能自食其果。
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也没有在美英封锁下坐以待毙,而是迅速调整全球布局。
面对美国对东南亚出口加税,中国企业加快了在中东、拉美、非洲等地的新建产能布局。
晶科能源在沙特投建10GW超级工厂,天合光能、隆基绿能也在墨西哥、美本土建立生产基地。
通过这种“产能星座化”布局,中国光伏企业正在构建新的全球供应网络,将美国的高关税障碍轻松绕开。
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穿越封锁的核心武器。
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5%,钙钛矿电池技术已经实现28%的实验室效率,远超美国同类技术。
中国产品不仅在成本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在技术迭代速度、标准制定能力上也稳步领先。
美国试图用关税冻结中国光伏崛起,但面对摩尔定律式的成本下降和技术升级,这种阻挠最终只会显得徒劳。
放眼全球,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东南亚国家首当其冲,出口大幅下降。
但老挝、印尼等新兴市场光伏出口却激增470%,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早已超出美国政策设计者的想象。
更可笑的是,美国打着“气候正义”的旗号,却对清洁能源产业本身下狠手,国际社会对其双标行径的批评也在不断加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若一味盲目追随美国,最终只会在地缘博弈中迷失自我。脱欧后的英国本就经济脆弱、资本流失严重,需要的是开拓更多务实合作的空间,而不是卷入意识形态斗争。
与中国脱钩不仅损害英国自身绿色转型的实际利益,还会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作为开放经济体的信誉。
那么英国到底想干啥?是要坚持自主发展,还是继续沦为美国地缘博弈的棋子?答案似乎已经写在了这场光伏风波里。
如果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英国恐怕不仅无缘绿色转型的时代红利,连自身宝贵的全球资本中心地位,也将一点点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