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宗:宋朝唯一因精神状态“不正常”被拉下位的帝王

梨白谈文化 2024-12-03 11:38:40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分享之前先和大家定下个“规矩”,请大家严格按照方世玉老丈人雷老虎的做人原则“以德服人”,可以骂烂文,骂作者,不要互骂,别骂坏心情、身体,咱大家就分享为主,乐呵为辅,有啥观点留言,不准说脏话。

好,收,今天分享的是宋朝唯一因为精神状态不正常被拉下位的帝王,宋光宗。

在《宋史》的皇帝本纪中不说后头那几个因历史问题轮番上位的小帝王,有那么几个帝王,他们本纪记载的不多,人家都有一二三甚至还有四,他们只有一。

就这还是挺令人想要探寻的,他们分别是英宗、哲宗、钦宗,还有就是今天咱们的主角宋光宗。

宋光宗,宋朝唯一因为精神状态不正常被拉下位的帝王,他的祖父和大臣还是给他留了脸面,替他内禅,让他做了太上皇。

甲子,太皇太后以皇帝疾未能执丧,命皇子嘉王即皇帝位于重华宫之素幄,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移御泰安宫。

别看这短短的一句话,信息量那可是很大的,咱们一一解读,说错的大家指教,记住以德服人,不准骂人。

这里的太皇太后指得是宋高宗的吴皇后,是宋孝宗名义上的母亲,宋光宗的皇祖母,而这里被尊为太上皇的皇帝就是宋光宗,即皇帝位的嘉王则是宋孝宗和李皇后的次子,以后的宋宁宗赵扩。

那么导致宋高宗吴皇后拉大孙子宋光宗赵惇下皇位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是宋光宗“疾未能执丧”,这里未能执的是宋孝宗的丧。

大家都知道宋孝宗是宋高宗“过继”的,也是从孝宗起皇位又回到赵匡胤一脉,当然之后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宋孝宗对于宋高宗那是真孝顺。

淳熙十四年,宋高宗赵构崩于德寿宫。

宋孝宗赵昚悲痛万分,表示要为宋高宗服丧三年,因此,太子(宋光宗三子)赵惇开始参与政事。

淳熙十六年,宋孝宗赵昚禅位于赵惇,即宋光宗。

赵昚称太上皇,居住重华宫,继续为赵构服丧。

嗯哼,就是这么一个孝顺的皇帝养出了一个他死后都不肯参加他葬礼,执丧的儿子。

大家说这事儿是不是还挺稀奇,看到这儿可能还会有小伙伴问,宋孝宗这个中兴之主是瞎了眼了,为啥给自己选这么一个不孝的继承人呢?

别着急,往下看,咱们也看看宋光宗是怎么一步步发疯,和他的父亲宋孝宗离心的。

实际上宋光宗一开始并不是当作接班人培养的,他是宋孝宗的第三子,母亲是成穆皇后郭氏。他之前,宋孝宗选定的太子是他的大哥赵愭,只不过没等登基,赵愭就去世了,为庄文太子。

依照次序,此时宋光宗的二儿子,也是他和庄文太子的同胞兄弟,赵恺应该继承皇位。

但是宋孝宗认为二儿子赵恺过于厚道,更加倾向于三儿子赵惇,觉得他能文能武非常像自己。

当然,如果再给宋孝宗一次机会,他应该不会再选赵惇。

即便宋孝宗当时心中已经选了三儿子,但因为长幼次序的问题,迟迟没有做决定。

最终在宋孝宗乾道七年,赵惇被立为太子,此时距离宋孝宗上位过去了八年。

在这八年中,宋光宗还是表现不错的,《宋史》记载其“少有令闻,聪通谨孝”,“令闻”是说好的声誉和声望。

赵惇小时候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又孝顺又聪明,也不怪宋孝宗会喜欢他,前头隔着一个人也要将皇位传给他。

之所以没在庄文太子之后就立赵惇为太子,除了前面还有一个兄长要考虑,宋孝宗也是一片慈父之心,怕儿子会“易骄堕,辄自纵逸,不勤于学,浸有失德”。

然而,怕什么就会来什么,宋孝宗还真是一“怕”成谶了。

淳熙十六年,宋光宗上位,次年改号绍熙,顺带着大宋著名悍后李凤娘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为什么要提及李凤娘呢?

因为李氏是让宋光宗精神越来越不正常,离间两宫(宋孝宗和宋光宗)的主要祸首。

怎么回事呢?大家继续往下看。

李凤娘,是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的次女,由术士皇甫坦推荐给高宗,聘为恭王妃,这里恭王指得就是宋光宗赵惇。

为什么由术士推荐呢?

因为李凤娘出生的时候“有黑凤集道营前石上,道心异之,遂字后曰凤娘”。皇甫坦见了她之后不敢接受她的拜礼,断言“此女当母天下”。

大家都知道,老赵家很信这一套,于是赵构就把李凤娘指给了自己的大孙子,殊不知害了大孙子一辈子,甚至影响了南宋的命运。

李凤娘生性嫉妒,经常向高宗、孝宗诉说太子身边人的不是,遭到两宫的训斥。

宋高宗还曾经和自己的皇后吴氏后悔地说道:“是妇将种,吾为皇甫坦所误。”

宋孝宗同样对这个儿媳妇不满意,训斥李凤娘道,“宜以皇太后为法,不然,行当废汝”,这句也有人质疑是李凤娘的婆婆说的。

反正不管怎么说,宋孝宗或者说他的皇后说的这句话被心眼小,还爱记仇的李凤娘记在了心里。

“你们不是要废了我吗,那我就让你们的儿子和你们离心。”

李凤娘做到了。

宋光宗上位第一年,一切还是比较正常的,结果到了第二年他就不太好了。

《宋史》记载绍熙二年十一月,“皇后李氏杀黄贵妃,以暴卒闻”。

咱就是说李凤娘已经不是生性嫉妒了,她完全是无法无天了。

本来要祭天地于圜丘因遇上了大风大雨不能成礼,宋光宗就有些心烦意乱了,又听说他不在皇后给他爱妃咔嚓了,“震惧感疾,罢称贺,肆赦不御楼”。

太上皇宋孝宗夫妇听说这个事情后,来看儿子,结果宋光宗“自是不视朝”。

也是从这里开始,宋光宗的精神世界就有点崩塌的前兆了,直到绍熙三年的三月病情才有缓和,然后五月又不好了,又不能理朝政了。

那么宋光宗的疾病都有些什么症状呢?为什么说他是精神类疾病呢?

《宋史》记载,“光宗欲诛宦者,近习皆惧,遂谋离间三宫。”

就是说宋光宗犯病后产生了幻觉,就想着杀身边伺候的宦官,吓了周围人一跳。

而皇后李氏由此有了离间三宫的想法。

宋孝宗对儿子很是关心,得了良药还想给儿子治病。

结果伺候的人就和李皇后说,“这药啊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万一吃了有事儿咋办”。

说白了就是暗示这个药有可能有问题,于是李氏就把这样收了起来不给宋光宗吃。

大家想想,宋光宗能不知道吗?就这事儿也够原本就多疑的他在心里种下怀疑的种子了。

李氏请立她的儿子嘉王(宋光宗次子)为太子,宋孝宗不许。

然后李凤娘直接怼了回去,质问孝宗“妾六礼所聘,嘉王,妾亲生也,何为不可?”,宋孝宗大怒。

说实话,梨白不理解李凤娘这么飞扬跋扈,甚至杀皇帝的爱妃,为什么没人治他的罪?难道真的就是因为一个什么吉兆、预言吗?

想想因为不小心抓了宋仁宗脖子被废的郭皇后,此时都觉得有点冤了。

宋孝宗不是反对嘉王为太子,只是觉得他性格软弱还想再看看。

结果李氏就领着儿子到宋光宗面前哭,说宋孝宗有废立之意。

那么宋孝宗有废了儿子一家的意思吗?

有没有,咱不知道,但宋光宗二哥魏王赵恺的儿子嘉国公赵抦生性聪慧,深得孝宗喜爱这事儿是真的。

梨白个人意见,宋朝礼教森严,大多数皇帝都能做到克己复礼,除了英宗、光宗这种。

废立皇帝是动摇国家根本的大事,所以即便宋孝宗有这个心思,也只可能在心里想想,不太会付诸行动。

但宋光宗信了李氏的挑拨离间,“遂不朝太上”,就是说光宗不见他爸爸了,也不去重华宫了。

说实话,看多了北宋的皇帝,到这儿梨白是有点蒙的,两宫皇帝居然能被李凤娘这种人离间?

大臣们都去哪里了?

但凡像濮议之争中韩琦、欧阳修、司马光开辩论赛,这事儿也不会这么扯。。。。。。

这个咱不能冤枉大臣,大臣们苦谏了,并且对于宋光宗不给宋孝宗问安这事得态度“中外疑骇”。

绍熙四年重阳节,大臣们就想着缓和一下两宫之间的关系。

宰执、侍从、台谏就接连上奏章,请宋光宗去宋孝宗宫里请安、坐坐。

在宋朝一个注重孝道的王朝里,宋孝宗作为一个以孝顺闻名的帝王,有一个连给父亲请安都做不到的儿子,就很讽刺和难以想象。

梨白也不太明白,两个帝王活得好好的,还有高宗、孝宗的两代皇后在世,就没有拧过李氏的大腿,这真得是太不可思议了。

大臣们怎么劝说的呢?

父子至亲,天理昭然。太上之爱陛下,亦尤陛下之爱嘉王。太上春秋高,千秋万岁后,陛下何以见天下?

这次宋光宗总算是有所感悟了,就命人起驾重华宫。

结果百官都准备好了,等着和宋光宗一起去见宋孝宗了,李皇后到了屏风钱,挽着宋光宗的胳膊就往里头走,说“天寒,官家且饮酒。”

这要是换作北宋,台谏官的口水绝对能淹死宋光宗和李皇后,结果百官没有人敢言,由此王朝的命运走向一点都不冤。

中书舍人陈傅良抓着宋光宗的衣服不撒手,跟着到了屏风后,结果被李皇后一顿训斥,还要挟要砍他的头。

咱就是说总算是有个有种的了,陈傅良下殿后大哭。

李皇后呢,还不明所以,让人问他为什么哭?陈傅良说,“谏父不听,责号泣而随之。”

听了这话李皇后就更来气了,直接传旨带着宋光宗回后宫了。。。。。。

宋朝皇后是不允许干政的,但李凤娘是也野心的,绍熙三年她开始干政,大肆拔老李家的人。

封三代为王,家庙逾制,卫兵多于太庙。后归谒家庙,推恩亲属二十六人、使臣一百七十二人,下至李氏门客,亦奏补官。中兴以来未有也。

咱就是说这在北宋根本不可能发生,就是章献明肃刘太后只手遮天的时候心中也得谨记“祖宗法制”,从这点我们也能看出南宋的礼法已经是名存实亡、分崩离析了。

我们现在看李皇后,她绝对是一个擅长“PUA”的女人。

她利用宋光宗对于宋孝宗的多疑,放大了宋光宗心中的恐惧,以达到自己干政和谋取利益的目的,她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政治远见不足。

宋光宗在犯病时抽刀要杀内侍,是因为他害怕身边的人都是父亲孝宗安排的。

而李氏无时无刻地加深他心中的这份恐惧,一步步地离间宋孝宗、宋光宗父子的关系,让宋光宗在阴暗的角落一天天惶惶不可终日。

即便这样,李氏还是没放过宋光宗,时不时就刺激他一下。

《宋史》记载宋光宗后宫就是李皇后和黄贵妃,本来还有两个身边人,但被李皇后赶出宫嫁人了。

最后,就是黄贵妃,李凤娘也不想忍了,趁着宋光宗祭祀就给咔嚓了,这样宋光宗就只能相信和依赖她,同时还对她有所恐惧。

宋光宗在宫中洗手,只是夸了句身边侍奉的人手白,过了几天,李皇后就让人送食盒给宋光宗,里头就是之前他夸赞宫人的双手。

正常人到了这一步不疯也得吓死,更何况宋光宗本来就不正常。。。。。

宋光宗本身心眼小,精神脆弱,觉得爸爸宋孝宗不爱自己,又爱哥哥了,皇位哪一天说没就没了。

结果老婆是个比他还疯的女人,他看上谁她就杀了谁,还送“战利品”来给他看,他没精神分裂已经不错了。

大臣们忍啊忍啊忍,直到绍熙五年,宋孝宗病急去世,宋光宗仍然不想见父亲最后一面,“帝不能亲执丧。”

大臣们真的受不了了,于是宰相赵汝愚等人谋划,立嘉王赵扩为帝,尊宋光宗为太上皇,李凤娘为寿仁皇太后,移驾泰安宫。

从做了皇帝就没上两年班的宋光宗起初对于权力的更替一无所知,等着知道儿子赵扩成为皇帝后,他又开始不见儿子了,也不想搬去为太上皇准备的寝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其实很看重皇帝的这个身份,但却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了疑心父亲、兄长、侄子以及被老婆PUA的路上,也没有什么政绩。。。。。。

最后,让我们看看《宋史》对于宋光宗的评价。

宗少有令闻,聪通谨孝,庄文太子既薨,孝宗以其英武类己,故越次立之。然恐其储位既正,性易骄堕,辄自纵逸,不勤于学,浸有失德,故久而始定其位。光宗不寤,以为孝宗始终猜忌,遂渐生猜嫌,后竟至失和矣。

高宗既崩,孝宗内禅,帝以不惑而即位。缵绪之初,犹能继孝宗之业,倚贤良,斥奸邪,恤孤弱,屏嬖幸,进纳直言,薄赋缓刑,有贤君之象。及宫闱妒悍,惊忧致疾,阉党构嫌,二宫失和,由是政治日昏,孝养日怠,大为士民所讥,而乾、淳之业衰焉。

大家觉得宋光宗因为精神状态不佳被拉下皇位是谁之过呢?是宋高宗、宋孝宗还是李凤娘或者他自己?有人和梨白一样觉得大臣们也有责任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记住,“以德服人”!

参考书籍:

《宋史》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9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