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汪汪队在救市中持股4万亿,盈利了5000多亿,盈利13%。
虽然网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我们必须肯定,这是一件好事。这代表了救市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果持股4万亿,倒亏5000亿,这才糟糕呢,因为这表示,连指数都没有稳住。救市资金被套,意味着救市的成果有限。
但这是否能证明救市行动就是完美的呢?从整体市场的表现和广大投资者的反馈来看,也许还不是,这一年多来的救市,还是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1.救市的目的是挽救整个市场,还是半个市场?
纵观历史,美国的救市,香港的救市,从来就没见过只救半个市场的。我们最初肯定也不是这么想的。我们可能希望拯救半个市场,来激活整个市场。毕竟,救市资金不太可能买入所有的股票。但是,我们的救市行为,确实是在大力买入国有股,蓝筹股。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观察市场的整体表现,是否符合救市的预期,如果没有,我们是否及时调整了救市策略。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得真的不够,救市资金在得意于自己的盈利的同时,忽视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在满足于稳定了指数的同时,忘记了救市的最终目的。
2.救市不只是挽救证券市场,还是在挽救国家长远利益和国民利益。
如果只是挽救指数,那太狭隘了。狭隘的视角,会让我们忽视更大的利益。广大投资者所期望的救市,应该是政策一出,众志成城,股市应声大涨。但是,我们没看到这样的结果。
我之前的文章里就说过,作为救市的主力,证金公司就没搞清楚证金公司的利益、政府利益和国家与国民利益是不同的。错把自己的盈利当作国家整体利益。在挽救市场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自己的盈利,而忽视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利益。所以,他的转融通业务为大家所诟病。
3.救市资金的盈利,是救市的第一利益所在吗?
救市的目的在于挽救整个证券市场。挽救整个证券市场的目的在于挽救国家的整个经济,甚至包括政治、社会、军事等等等等,这里才是国家与国民的长远利益所在。
相比之下,救市资金的盈利,怎么能排在第一位呢?
如果这些利益得到保证,那么救市资金出现亏损,也是合算的;相反,救市资金盈利了,而这些利益没有挽救回来,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现在处于怎样的境地呢?
当然,最好是能保证这些利益的同时,救市资金也能盈利。但是不能两全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放弃什么,保护什么呢?
4.当首选保护救市资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使得公信力受损。
如果把保护救市资金当作第一位的任务,很可能真正的目的,即挽救整个证券市场和国家经济,就变成第二位了。
这会使得救市的实际结果,与广大投资者期望的结果,完全不相符。出现这种情况,公信力就会受损。而且受损的公信力,不仅仅局限于证券政策这一狭窄的领域,完全可能波及国家全方位的政策。这是5000亿的盈利,能够交换的吗?别说5000亿,5万亿,50万亿,也不能交换吧?我想象不到这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国家,会为了这么一点利益,做出这种交换,还沾沾自喜,整个证券市场,市值也不过50万元,整个经济的体量,远远大于证券市场的市值,就这么换了?
诚然,4万亿的本金,相当于政府出资救市,但这些资金,从某种层面上讲,属于政府利益,是政府执行政策的本金。它并不完全属于我上面所说的那种更大层面上的国家利益。那个,远远大于这4万亿本金,更大于5000亿的利润。
如果为了保护这些而损失了公信力,那可能真的亏大了。
5.总结。有些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常识而已。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做事,会事半功倍;而沿着错误的方向做事,则会事倍功半。当有些事情进展得不太顺利的时候,多反思,多观察,比一味蛮干要好。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真实的现实,而不是想象中的现实。
珍惜公信力,就是珍惜中国经济的未来,就是珍惜中国的未来!
文笔功夫太高,想看懂但实在没看懂…………
“我们”15年后哪怕是再熊的日子每天也至少能从市场赚10亿以上,你以为“我们”的钱是怎么挣的,让代价们赚钱你是疯了吗,如果你是代价就乖乖闭嘴老实做你的代价,如果你是“我们”的一员就不要背叛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