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及其下辖县区有着丰富的古称,这些古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介绍: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西域东南诸国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域在西汉初期,西域36国中有若羌、且末、小宛、山国、乌垒、仑头、渠犁、焉耆、危须等11个“城国”和“行国”分立。当时这里是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有着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原地区以及西方进行着贸易和文化交流。
• 喀喇沙尔: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置了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对焉耆、库尔勒、布古尔等地实行伯克制管理。当时,喀喇沙尔是清政府在新疆地区重要的军事和行政管辖区域之一,负责维护当地的治安和稳定,管理地方事务,同时也保障了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安全与畅通。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及和硕特蒙部回归祖国,乌纳恩苏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部南路四旗五十四苏木和巴图色勒图盟和硕特中路三旗十一苏木共游牧于珠勒都斯,实行札萨克制,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伊犁节制。
库尔勒市
• 渠黎:秦汉时为西域三十六国渠黎国的属地。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二次伐大宛灭渠犁国,不再置王,只设城都尉受理国事,为汉兵屯田重地。当时,渠黎国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国家,农业生产相对发达,其屯田制度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 于术城:唐朝时是于术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置焉耆都督府,于术城属唐。唐朝时期,于术城是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之一,对于维护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 双山儿城:明代是双山儿城。明朝时期,双山儿城是西域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城市建设和商业贸易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地方。
轮台县
• 乌垒: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乌垒成为当时西域的政治中心,汉朝在此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加强了对西域各国的管理和统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布古尔: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置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对布古尔等地实行伯克制管理。当时,布古尔是轮台县的重要地区,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尉犁县
• 渠犁、山国:汉代为西域三十六国渠犁国、山国所在地。渠犁为汉初西域绿洲“城国”之一,国境东北与尉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壤。山国为“山居”的草原“行国”,其境界“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东汉匈奴侵入南疆,渠犁地先属匈奴,后又统一于汉朝。魏、晋时期,渠犁、尉犁、危须、山国等都归并于焉耆国。
若羌县
• 婼羌:古为婼羌国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历史上,婼羌国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国家,其疆域辽阔,包括了今天的若羌县以及周边的一些地区。婼羌国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较为密切,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原地区进行着贸易和文化交流。
• 卡克里克: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丝绸之路”南道的卡克里克(今州若羌县)隶属于阗办事大臣管辖。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分出新平县的卡克里克地置若羌县,县境以英苏河中心为界。
且末县
• 且末:西汉时期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且末国位于丝绸之路南道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且末国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其出产的玉石、丝绸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中原地区和西方,同时也吸收了来自中原和西方的文化和技术。
• 卡墙: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卡墙(现今的州且末县)隶属于阗办事大臣的管辖之下。
焉耆回族自治县
• 焉耆国:是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唐代时期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焉耆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其都城员渠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焉耆国的文化特色鲜明,境内出土的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是中国最早的情景剧本。
和静县
• 珠勒都斯:旧称裕勒都斯草原、珠勒都斯草原,土尔扈特部回归后,乌纳恩苏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南路四旗五十四苏木和巴图色勒启图盟和硕特中路三旗十一苏木共游牧于珠勒都斯。这里水草丰美,是重要的游牧之地,承载着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和硕县
和硕县在历史上曾是和硕特蒙古的聚居地之一。和硕特蒙古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硕县的名称可能与和硕特蒙古有关,这里曾是他们的游牧区域,保留着丰富的蒙古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迹。
博湖县
博湖县境域历史上曾是焉耆国的一部分。博湖县因境内的博斯腾湖而得名,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在古代就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地和渔业生产基地,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