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救李郎,我离开了家,没想到竟然在科举中考中了状元......黄梅戏《女驸马》里的这句唱词特别有名,传遍了全国各地,把主角考中状元后的那种高兴劲儿展现得非常到位。
不过大家可能没想到,在每一届高中科举考试中,最出彩的往往不是那个被称为“状元”的头名,而是一甲里头排最后的——探花。
【科举取士的由来】
科举制度确实是古代人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科举制没来之前,咱们中华的老百姓想要翻身可太难了,官位基本都被那些世家大族给垄断了。
要说这事儿有啥铁证,周朝的世卿世禄制度就是个例子。那时候,从大到小的官职,全都是贵族家里一代传一代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想当官?那简直是做梦都别想的事儿。
秦朝搞了个大动静,就是商鞅变法后弄了个军功爵制度。这个制度下,老百姓要是能打仗立功或者好好种地织布,再交点税和布匹啥的,就能混个官当当。不过呢,秦朝垮了之后,这个制度也就差不多没了,没人再用了。
两汉那会儿,挑人的法子叫“察举制”跟“征辟制”。察举制就是管事的头头儿,自个儿在手下这些人里头考核,挑出能人来,给官府添人手。征辟制呢,是地方的头头儿,主动给朝廷或者上头推荐厉害的人,然后朝廷再派人去请这些人才来。
这两项制度刚开始时,确实挖掘了不少出身贫寒但有才华的人才。但问题是,那些负责考核和选人的大官,在执行任务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慢慢地,察举制就变成了靠关系、走后门的路子。结果,到后来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情况:高层全是贵族子弟,底层全是平民百姓,两极分化特别严重。
曹丕为了当上皇帝,把挑选用官的权利当作交换条件,拉拢那些大家族支持他。从那以后,这些大家族就牢牢掌握了选人用官的大权。
经历了挺久的一阵混乱和分裂后,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天下,他发现东汉到两晋那时候的社会阶层和地方秩序全乱套了,以前选官用人的老法子已经跟不上新形势了。所以,他灵机一动,搞了个开科取士的新制度,定为国家正式选人才的规矩。
隋炀帝后来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进,到了唐朝初期,这制度才算是真正稳定下来。时间一晃到了宋朝,科举制度有了大步的发展。不过,明清两朝,因为统治者想要加强权力,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动和调整,慢慢就变得呆板僵硬了。
【探花郎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每次科举考试考第一的那个人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他们三个会被列在同一榜上,老百姓通常管他们叫“三鼎甲”。
不过,科举制度刚开始那会儿,头一榜里头就只有状元和榜眼,探花这名号还没出现呢。为啥后来有了探花这个说法,其实跟那时候放榜后办的杏花宴有关系。
考完放成绩那天,皇上会摆酒席请新考上的进士们吃饭。因为考试是在春天,出成绩时路上杏花开得正旺,所以这顿饭就被大家叫做杏花宴。
宴席上,那帮文人墨客总得找点乐子,于是有人提议去花园里摘朵花来。接着,大家就以这朵花为主题,开始写诗作词。而那个被大伙儿选中去摘花的人,就成了所谓的“摘花使者”。
在这么高档的酒席上担当这么关键的角色,这个探花使啊,那肯定是得各方面都顶尖,学问得好,身材得棒,长相得俊,气质也得出众。而这里面有个铁定的要求,那就是脸蛋儿得过硬!
就这样,经过一场场科举的较量,探花郎的位置慢慢浮出水面,最终锁定了第一甲里的第三名。
【探花为什么比状元好】
虽说“文章难分高下,武艺却能一决雌雄”,可谁心里不想争个头名呢?但奇怪的是,为啥有些人得了第三名探花,反而比拿了状元还乐呵呢?
探花郎这词儿从哪儿来的就能瞧出点门道,每回选出的探花郎就像是那届学子的“门面担当”。能考上一甲的,学问能力就算比不上状元,那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说,每一届的探花郎啊,那都是学识、人品、长相啥都拔尖儿的,也是那些想挑女婿的人家眼中的香饽饽。
但话说回来,探花虽然是第三名,却常常抢了庄园里的风头,这是咋回事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得说说状元的挑选规矩。
选状元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问深浅。长相嘛,那就全凭天意了。你听听那些老百姓讲的故事,唐玄宗那时候的状元钟馗,刚在大殿上一露面,可把玄宗吓得差点儿没躲桌子底下去。
另外,状元大都是出身贫寒的学霸,他们跟那些世家子弟比起来,在气质、说话做事上多少还是会有点不同。这也就是为啥每次杏花宴上,大家不选状元郎林园去摘花,而是要另外挑个探花使呢。
但说实在的,谁都喜欢美的东西,就连那些历史上有大智慧、大作为的皇帝也不例外。就像汉武帝,他这辈子喜欢的妃子,个个都是长得特别漂亮的。而且,他重用的大臣,像卫青、霍去病这些,也都是模样帅气、风度翩翩的帅哥。
这些被称为“一代霸主”的皇帝们都这样,更别说他们手底下的官员还有家里的女人们了。事实摆在眼前,不管啥时候,长得漂亮总是能给人多加点分。
比如说清朝乾隆时候的那个大贪官和珅,他原本是个探花,个子高大,模样也俊朗,所以在粘杆处当三等侍卫时,很快就显得特别出众,一下子就让乾隆皇上注意到了。
结果,他直接从一个小小的三等侍卫跃升为一等御前侍卫,还兼了副都统的差事。接下来,他的官运亨通,一年里连升六级,最后坐上了户部尚书、御前大臣这些位高权重的位置,在朝廷里那是响当当的人物。
和珅能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不光是因为他擅长交际、擅长赚钱、口才又好,更重要的是他长得俊朗,这可是给他加了不少分。
说实话,在人与人打交道时,第一眼的感觉特别关键。要是你长得标致,那绝对能给人家留下的第一印象大大加分。
【结语】
虽说大家啥时候都爱看重长相,但咱可别小瞧了探花。你得明白,古代科举考试那难度,比现在的高考可难多了。能在那种考试里拿到第三名,哪怕长得好有点优势,可本身的学问那绝对是杠杠的,放到现在,清华北大都得抢着要。
因此,咱们得明白一个理儿,“本事才是立足的根本”。只要把自己全副武装好,哪怕长相平平,也肯定能在社会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