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小娘子路过一间寺庙,突然下起大雨,一和尚邀请她进来躲雨。小娘子见他生得俊俏,起了别的心思,自然答应。谁知一场云雨后,竟造成一件奇案来。
说这小娘子美艳无双,对自家丈夫非常嫌弃,常常和他争吵。这次吵得厉害了,小娘子干脆回娘家住了十几天,气消了才决定回夫家。
小娘子经过一座寺庙时天降大雨,她只好在门口躲避。这寺叫做太平禅寺,有十几个僧人,大多数一心礼佛,少问世事,但有两个和尚却绝非善类。
一人是老和尚,50多岁,情根未断。另一人是小和尚,年纪轻轻又生得俊俏,年轻力壮。这二人不甘当了和尚,又不愿还俗,勾搭在一起,其他人竟然也不知晓。
老和尚见小娘子站在门口,对小和尚使眼色:“快让她进来坐坐。”小和尚早就不满和他勾搭,如今见了美人,自然欢喜,笑道:“施主,外面雨大,不如去房里喝杯茶?”
古代一般女子不会独自去寺庙,毕竟寺庙里都是男人,但这小娘子却也不是一般女子。她素来爱美色,见小和尚俊俏,又明白他的话中之意,笑道:“坐坐也无妨。”
二人在一起喝茶聊天,小娘子看着他入神,不小心打翻了茶杯,弄湿了衣裳。小和尚道:“房内有熏笼,可以去烘干衣物。”说罢带她去房内,交代几句又退了出来。
小娘子失落不已,本以为他会趁机暴露本意,谁知他什么也没做就离开了。突然,有人从身后抱住了她,竟然是老和尚。老和尚知道她的心意,哄道:“等我快活了,我把我徒弟找来。”
小娘子眼馋小和尚,虽然嫌弃老和尚年迈,但也还是答应了。二人云雨后,小娘子更嫌弃他了,撇嘴道:“扫兴,你以后不要缠着我了!”
说吧就要离开,刚出门就碰到小和尚。小和尚抱住她:“我来助兴,你别管他。他是我师父,我只能让他一次。”小娘子叹气道:“罢了,就这一次,你可不要让我失望。”
这次小娘子果真没有失望,二人欢喜得很。事后,小和尚问:“小娘子是哪里人?在这住下没关系吧?”小娘子把自己和丈夫吵架的事告知,笑道:“他还不知道我回来了,以为我在娘家,没事,我可以与你住几天。”
二人果然住了几日,有人欢喜有人愁,老和尚气得不行:“好呀,这小娘子见我就嫌弃,见他就热情如火,我本来还有他作伴,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哪有这等事?”
说罢他叫来小和尚,呵斥了他一顿,要求把小娘子分给自己一半。小和尚没办法,只好和小娘子商议,小娘子喜欢他,只好答应,但接连几次都闹得不愉快。
小娘子怒了:“你不要来缠我了!”把老和尚臭骂一顿,字字诛心。老和尚气急了,竟一刀把小娘子砍了:“既然我不快活,就都别想快活!”
小和尚来时,见老和尚杀了人,心惊不已。老和尚道:“把她埋了,此事不可再提!”小和尚无奈应允,只当这事从未发生过。
再说小娘子娘家人见她归家几天都没有回信,也不知道他们夫妻二人和好没有,派人去询问。结果两家人都懵了,都不知小娘子踪迹,还以为是对家把小娘子藏起来了。
两家人去官府告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都找不到小娘子在何处。县令心想:莫不是小娘子被歹人害了?不如找个人出去打探。
恰好县令有个相好,是个男子,他恃宠而骄,犯了错事,县令正愁没有让他将功补过的机会。他唤来男子道:“你去附近看看,有没有可疑。”
男子最会打探消息,不久就听说似乎曾有个美丽小娘子在太平禅寺门前躲过雨。他来到寺里,想要打探。小和尚见男子生得俊俏,自然让他进来了。
谁知老和尚得了先机。小和尚怒道:“这是我带进来的,晚上应该和我在一起。”老和尚也不恼,一口答应。
就这样玩乐了几日,老和尚见男子与小和尚总是黏在一起,不禁怒火中烧:“你又抢我的!”小和尚脱口而出:“之前那个被你弄断绝了,这次这个归我,也不过分。”
男子夜间追问“之前那个”的事,小和尚宠爱他,把经过说了一遍,但只说那小娘子被他们气走失踪了,杀人一概不提。
男子觉得蹊跷,把这事告诉了县令,县令立刻带人来搜寺庙,果然在后花园搜到了小娘子的尸体。老和尚和小和尚被判了死罪,一桩风 流事,三条人命,令人唏嘘。
故事出自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由九木闲谈改编。三言二拍里常有些这类的艳俗故事、民间本子,旨在劝人不要沉溺声色。
其一,禅语云:“色字头上一把刀。”人皆有本能,但不应过分沉溺其中,否则伤身、伤人,引来祸患。小娘子如果不贪恋小和尚的俊朗,就不会有之后的杀身之祸。两个和尚不贪慕小娘子,也不会害人性命,最终也害了自己。
其二,做任何事都会留下痕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两个和尚所做的恶事,虽无人目睹,但仍有迹可循。唯有不做恶事,方能心安理得。
各位看官,你怎么看这故事?如何看待三言二拍里的这些艳俗故事?感谢你关注我,最近我们在读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
胡编乱造
偷和尚的女人古今皆有。
和尚[横脸笑]
原来古代也有同性恋
古时也有同志[呲牙笑]?
今古奇观。[吐舌头眯眼睛笑]
二拍里的故事,明凌蒙初
奸情出人命,自古有之[流鼻涕]
怎么尽给我推送这类文章,把老衲当成什么人了?
禅语云:“色字头上一把刀。”人皆有本能,但不应过分沉溺其中,否则伤身、伤人,引来祸患。
做任何事都会留下痕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所做的恶事,虽无旁人目睹,但仍有迹可循。唯有不做恶事,方能心安理得。
告。但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