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蛇叔也曾因目睹孩子繁重的学业和严重的睡眠不足之间的矛盾而烦恼不已。看着孩子不断加深的黑眼圈,我果断地在家里订下一条“铁律”:无论有没有完成作业,每晚11:00前必须停止学习,洗漱睡觉。(当然,如果偶尔发现故意拖延的情况也绝不心软。你可以坦率地告知我很累、不想写,哪怕是无厘头地给我说,想抓紧时间谁“美容觉”我都可以接受,但是不能合理利用有限时间故意磨蹭,一定会受到“制裁”。)

最近,两项科学研究为我的做法提供了合理‘借口’。
其一,来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5、16 岁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异常脆弱。而心理学家证实,睡眠不足也是产生抑郁情绪的诱因之一,更为可怕的是“睡眠不足”与“抑郁”之间互为因果,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更让我振奋的资讯,来源于脑神经科学家,他们最新的研究证实:在我们睡觉时,大脑会重放白天发生的事情。大脑会将信息从海马体(短期记忆存储的地方)转移到新皮质。在新皮质中,它们会变成长期记忆。慢波是这个过程的关键。当许多神经元的电压同时每秒上升和下降一次时,慢波就会开始。
“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电压波动有助于记忆的形成。”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德国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神经生理学研究所所长约尔格・盖格在一份声明中说。“当从外部人为增强慢波睡眠(即通过外部干扰让人模拟出深度睡眠状态)时,记忆力会提高。
研究人员通过检测实验对象睡眠时脑电波,发现在电压波动期间的某个特定时间点,新皮质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大大增强。“在电压从低到高上升后,突触立即最有效地发挥作用,”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神经生理学家弗朗茨・克萨韦尔・米特迈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在那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内,皮质可以被认为处于一种高度准备状态。如果大脑恰好在这个时候重放一段记忆,它会特别有效地转移到长期记忆中。”

所以呢?要看心理好不好,就看睡得早不早?要想记得牢,还得睡眠好!
在我的理解里,“学霸”必然是成绩超越九成的年轻人,但仅凭这一点也不能被称为“学霸”。在未来的AI世界里,成绩,是在封堵一个人的下限。但是决定一个人上限的是视野、品格、体能、学识、创造力、求知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合力。与其为了每一天零碎的目标把孩子往崩溃的边缘去压迫,不如多关注长期目标。家校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学校与家长合力把孩子推向对立面。主动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保卫孩子的睡眠时长,才是我们为人父母者的第一要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