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智驾元年”。智驾安全问题在汽车行业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智驾技术不断下沉的情况下,国内出现了多起和智驾相关的交通事故,而随之出现的相关责任事故的认定,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主管部门的工信部及时出手,拧紧智驾“安全阀”。】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4月16日,工信部官网上发布的《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的公告,在国内汽车行业一石激起千层浪。该通知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寥寥几行字为智驾在国内下一阶段的发展定了调。随后,一份所谓的有关会议信息的微信聊天截图更是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该截图提到,国内19家车企和华为成为了工信部调研的重点,并对智驾相关的领域做出了比较细的要求。这份微信截图内容的真假一时难以判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工信部即将出重拳出手整顿国内智驾市场。
相比于去约束用户的驾驶行为,对车企进行源头管控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所以,工信部这次对智驾的监管,着力点就在于车企。
宣传口径收紧。在宣传智驾的过程中,很多车企难免会有夸大的嫌疑,容易让消费者误认为很多新车型已经具备了完全自动驾驶的能力。但事实上,L4级自动驾驶,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离开我们依然还很遥远。根据新规,今后厂家将不得再使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词汇来对自己的车辆智驾功能进行宣传。只有等车辆真正具备自动驾驶能力且得到相关监管认可之后,我们才能听到某某车型具备了自动驾驶功能。
OTA也成为重要审查的领域。OTA如果是用来解锁一些新功能,那么无可厚非,多多益善,但有些厂家会不会借着OTA的便利,让新车在软件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带病“上市?按照工信部的要求,诸如降低频繁OTA升级并做好版本风险管理,紧急OTA走整车召回流程,都是为了最大程度抑制车企为了赶时间来推动新车上市的冲动。当下,智驾面临长尾工况的情况不可避免,而很多车企会通过后期的OTA来修复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收紧OTA的流程,来推动企业尽可能在研发阶段把软件做得更加完善,也能够提升用户的行车安全。
此外,新规还要求车企不允许以各种名义进行”公测“。哪怕只有千人参与的测试,也需要和其他车型一样进行公告流程。对于车企来说,这会是一个不小的影响。因为任何模拟数据和厂家的测试数据,都无法取代海量用户在实际道路上的测试数据对于自动驾驶模型的作用。如何更高效且安全地开启测试流程,以质量更高的数据来支持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优化,也许会成为一件让车企挠头的事情。
车企之外,用户在未来使用智驾过程中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驾驶员全程不能脱离。根据网传的会议记要,今后车企不允许使用“脱手“和”脱眼“这些字眼来进行宣传,并且对脱手超过60秒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以此来强化对驾驶员的监测要求。这点在国外其实已经有理可循。特斯拉在FSD公测过程中,就在车内布置了摄像头,防止驾驶员利用FSD的功能在车内 “睡觉 “或者进行其他娱乐活动。一旦被摄像头探知,特斯拉将直接取消用户体验FSD功能的机会。
远程遥控功能也将无法使用。“代客泊车”和“一键召唤”这些功能未来将不能再进行申报。在使用这些功能时,万一相关系统出现故障,考虑到当时车上没有驾驶员,非常容易出现事故。而如果车上有驾驶员,那么在遇到各种紧急情况时,驾驶员都可以进行紧急制动,避免事态恶化。
2025年,国内主流车企今年开始发起浩浩荡荡的智驾平权之后,智驾门槛越来越低,国内上市的新车已然有了智驾功能全面普及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工信部对车企进行严格要求,无疑是必须的。
之前国内不少车企,特别是一些新势力车企,把智驾作为自己最大的卖点进行宣传。在国家出台相关的要求之后,今后在智驾方面的宣传口径以及一些功能的推送上都需要更加谨慎和小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于大部分外资车企来说或许是一个好消息。技术上落后于国内同行的外资车企,在智驾方面的宣传都是比较保守的。如何去适应相关新规对企业宣传带来的影响,这是各家自主品牌面临的难题。
除了人生安全外,其实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智驾相关事故出现之后,在责任认定上比较困难,甚至会存在不小的争议。以上个月一辆小米SU7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三人死亡的案例为例,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车辆未能及时识别到车辆前方的障碍物导致的比较严重的碰撞事故,并且引发着火。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他们很自然会把问题联系到是厂家设计的智驾系统存在缺陷。但从厂家的角度来看,由于已经在说明书中说明乘客需要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负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驾驶员未能及时对驾驶进行接管所导致的结果。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相关的案例非常棘手。如果在智驾的使用上不加以管控,今后除了对车内的驾乘人员风险很大外,甚至周遭的行人以及行驶中的车辆也会因此面临着不安全感。
点评
工信部出手,对国内如今如火如荼的智驾拧紧 “安全阀”非常有必要,对国内智驾领域进行规范,减少智驾交通事故的发生。希望工信部这次出手,能够让国内的车企少一分浮躁,更加沉下心来来做智驾,让智驾技术为中国车企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筑起一条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