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副总统詹姆斯・戴维・万斯(JD Vance)提出的俄乌和平协议提案,结合当前最新信息,以下从背景、核心内容、各方反应及潜在影响展开分析:
万斯的政治立场与角色万斯于 2025 年 1 月就任美国副总统,是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成员。他出身工人阶级,以《乡下人的悲歌》一书成名,被视为美国铁锈地带选民的代言人。其政治立场强调 “美国优先”,主张减少对国际事务的长期介入。在俄乌问题上,万斯曾公开批评拜登政府的援乌政策,认为其 “利用以色列危机推销对乌援助”,并主张通过谈判快速结束冲突。
特朗普政府的对乌战略转变特朗普政府自 2025 年 2 月起推动 “矿产换和平” 策略,试图以乌克兰的稀土和矿产资源开采权换取美国的安全援助。这一战略在 2 月 28 日美乌首脑会晤中引发激烈冲突,泽连斯基拒绝签署协议并提前离场。此后,美国调整策略,转向以领土让步为核心的和平协议,试图通过施压乌克兰接受现实控制区冻结冲突。
根据万斯 4 月 23 日的公开表态及美方泄露的 “和平计划” 文本,提案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领土安排克里米亚:美国将 “法律上承认” 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这是自 2014 年克里米亚公投以来美国立场的重大转变。东部四州:对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控制区,美国主张 “事实上承认” 俄罗斯的实际占领,但不要求乌克兰在法律上放弃主权。这一 “事实承认” 模式意味着乌克兰可保留未来索回领土的权利,但需接受当前控制现状。领土交换:万斯提出 “新边界线将在现有战线附近划定”,暗示双方需放弃部分占领区。例如,乌克兰可能保留哈尔科夫州的小部分地区,而俄罗斯需撤出第聂伯河西岸的部分区域。
安全与停火机制临时停火:美国要求立即实施 30 天停火,可在双方同意后延长,并由欧洲国家组成的 “弹性部队” 监督执行。该部队可能包括非北约国家,但美国不会直接派兵,而是提供资金支持。扎波罗热核电站:美方提议将核电站置于美国运营之下,作为 “中立区” 保障能源安全,这一方案遭到俄罗斯反对,俄方强调核电站属于俄罗斯资产。
经济与制裁解除对俄制裁:若协议达成,美国将解除自 2014 年以来对俄实施的部分制裁,并推动俄美在能源、工业领域的合作。乌克兰重建:美国承诺提供经济援助,但要求乌克兰将 50% 的矿产资源收益注入由美乌共同管理的重建基金,这一条款被乌方批评为 “经济殖民”。
乌克兰:拒绝领土让步,寻求安全保障泽连斯基政府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承认。4 月 22 日,泽连斯基在伦敦会谈前强调 “乌克兰永远不会承认被占领土属于俄罗斯”,并要求以 “无条件停火” 为谈判起点。乌方认为美方提案 “严重偏向俄罗斯”,仅模糊承诺安全保障,却未提供具体机制。
俄罗斯:原则上支持谈判,但坚持红线普京 4 月 21 日表示愿与乌克兰进行双边谈判,但要求解决冲突根源问题(如北约东扩)。俄外交部强调,任何协议必须基于 “尊重新领土现实”,即承认克里米亚及东部四州的主权归属。
美国:施压与妥协的平衡特朗普政府以 “退出调停” 为威胁,要求俄乌在数日内接受提案。国务卿鲁比奥 4 月 18 日警告,若近期无停火迹象,美国将转向其他优先事项。但美方内部对领土条款存在分歧,部分官员主张 “法律承认” 东部四州,而特朗普倾向于 “事实承认” 以保留灵活性。
国际社会:分歧与斡旋欧盟:欧洲多国对停火表示欢迎,但反对 “以领土换和平”。法国、德国提出修正案,要求安理会决议明确谴责俄罗斯 “侵略”,但未获通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呼吁 “公正、持久的解决方案”,支持一切和平努力,但未直接评论美方提案。沙特:作为中立第三方,沙特于 3 月 11 日促成美乌会谈,推动临时停火协议,但未能弥合分歧。
四、潜在影响与挑战乌克兰的困境若接受提案,乌克兰将面临国内政治危机,泽连斯基可能因 “出卖领土” 下台。但若拒绝,美国可能削减援助,导致乌军后勤崩溃。目前乌方试图通过 “35 国感谢声明” 争取国际支持,同时向特朗普示好以修复关系。
俄罗斯的战略考量俄方虽希望结束冲突,但对 “事实承认” 模式持谨慎态度,担心未来乌克兰在美国支持下重启领土诉求。此外,扎波罗热核电站的控制权问题可能成为谈判僵局。
美国的信誉风险若提案失败,特朗普政府将面临 “外交无能” 指责,削弱其国际影响力。但若强行施压乌克兰,可能引发欧洲盟友的不满,进一步撕裂西方阵营。
长期和平的脆弱性冻结冲突可能导致 “朝鲜半岛式” 长期对峙,双方在控制线附近维持军事存在,随时可能爆发冲突。此外,领土争议未解决将为未来冲突埋下隐患。
五、总结:现实政治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万斯的提案本质上是 “以领土换稳定” 的现实主义策略,反映了美国对长期战争的厌倦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然而,这一方案忽视了俄乌双方的核心诉求 —— 乌克兰的主权完整与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因此难以获得持久支持。当前局势表明,和平进程仍需依赖多方斡旋与利益平衡,而美国的单边施压可能适得其反。未来关键在于:
乌克兰能否获得可信的安全保障;
俄罗斯是否愿意在领土问题上作出象征性让步;
国际社会能否构建包容性的谈判框架。
若这些条件无法满足,俄乌冲突可能陷入更长期的僵局,对全球安全与经济秩序构成持续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