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长安三万里》,很多人都在吐槽,高适的故事有什么好拍的,为什么不拍李白的呢?
看完电影的我,最触动的一点,是高适千里迢迢从家乡来到长安,希望能够有所建树。
为了得到举荐,他在公主宴会上表演“上阵杀敌的高家枪法”,只换来玉真公主的一句“有点害怕”。
相比于李白的年少成名,高适前半生穷困潦倒,直到五十多岁才大器晚成。
说起来高适与仕途之间的距离,又岂止是从高家去往长安这一路奔波而来的三十里路呢?
我们都想过李白那样浪漫洒脱恣意的人生,其实脚踏实地平平凡凡的高适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
高适的祖上其实也当过官,高适的父亲能文能武,担任过韶州长史。
但是到了高适这一代,家道中落,不喜文墨的他,继承下来的,只有著名的“高家枪法”。
高适去往长安,就是想凭借“高家枪法”扬名立万,这唯一一次的机会,是在玉真公主的舞会上。
可惜,高适卖力地将“高家枪法”的精髓尽展,却只换来玉真公主的一句“有点害怕”。
在玉真公主的眼里,这种上阵杀敌的枪法,跟宴会的氛围格格不入。
哪里比得上王维的曲子舒心,无奈高适也只能离开另谋他处。
高适的经历,何尝不是职场中的我们呢?
明明学业有成,也有一技之长,本以为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平步青云。
却没想到,一身本事抵不过别人的溜须拍马、领导的青眼有加。
高适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机会,四处碰壁不免心中憋闷。
这时候他跟裴十二那场剑枪对决,成为了高适转变心态的原因。
女子身处富贵有如此才华也只能埋没,他好歹是男儿身,卧薪尝胆、脚踏实地总有出路。
跟他一对比,李白的日子简直不要太逍遥。
李白本身是个富二代,家庭优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就是他家境最有力的证明。
他家是经商起家,处于“士农工商”阶层的最底层,连参加科考的机会也没有。
因此,李白也没有什么“光宗耀祖”的负担和追求。
李白其实是个坚定的“唯心主义者”。
他性格恣意洒脱,浪漫不羁,又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家中经商不愁吃穿,自然是无拘无束惯了。
“卧薪尝胆”这个词是不适合李白的。
如果李白不是对做官有着超乎常人的执念,那他的人生简直不要太快活。
李白像不像现实生活里的富贵人家的“别人家的孩子?”
满腹才情,又年少成名。
因为家境优渥,他可以随手为舞姬一掷千金,四处云游无拘无束。
因为富养,他的精神世界也很富足,写的诗文总让人看得到希望,豁然开朗。
纵观高适,其实是一个“现实的唯物主义者”。
高适的前半生穷困潦倒,他一边寻求入仕的机会,一边还需要种地赚钱养活自己。
所以他注定没办法像李白那样超然物外。
他的生活,也跟他的人生一样充满坎坷。
高适其实是大部分我们的真实写照。
家境普通,不能任性妄为,不敢做梦,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就花光了所有的力气。
正如那句“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
普通人想要跨越阶层,是何等的困难?自古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
李白敢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
这其中虽有他恃才傲物的一面,更是因为他有底气拒绝自己不喜欢的职业。
被惹恼了就“仰天大笑出门去”,反正“我辈岂是蓬蒿人”。
高适不行呀,他本就没什么机会,更没什么钱财。
他没底气任性,他的未来,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敢行差踏错。
高适在战场上看到的是什么?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家枪法本是上阵杀敌所用,却险些因为“无法取悦他人”而被埋没。
李白的诗好歹还能博贵妃一笑,高家的枪却是要在战场上才能发挥出实力。
换句话说,李白哪怕不做官也能凭借着传唱度极好的诗歌扬名立万。
李白是因为先写出了诗歌广为传颂,才被玉真公主和贺知章赏识的。高适前半生都没什么大的功绩。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高适才被起用,屡建奇功,被提拔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
凭借军功,一路升迁,后被封为渤海县侯,其功不亚于爷爷高侃!
无法取悦他人而被埋没的高家枪法,终于在暮年,得以上阵杀敌。
他一直读不下去的文章和诗文,在见证了人间疾苦以后,在边塞以自己的见闻做出了《燕歌行》千古传诵。
其实,高适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但大多数人,可能活的还不如高适。
高适尚且在五十岁的时候有所建树,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是平平无奇。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岂止是三万里。
高适有能力,自己也很努力,却一直未得到重用。
有时候决定命运的,其实是一个机会。
这也是高适厉害的地方,多年饮冰,未凉热血。
机会来了的时候,他有能力抓住了。
如果没有这个机会,高适天下无敌的高家枪法也只能跟着他埋进坟墓。
如果高适的没有能力,哪怕机会来了,他也抓不住。
在课本上,史书上,关于李白的文章和赞誉不计其数。
年少的我们都想做李白那般浪漫洒脱的人。
人到中年,才发现,其实高适,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光鲜亮丽属于少部分人,对我们来说,平平淡淡也未尝不是一种快乐。
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抓住,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