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给30万,韩国发50万?给多少钱,你愿意生娃?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4-17 05:36:43

自去年起,全国掀起一股“生娃发钱潮”。

为了刺激生育率,各省市纷纷出招,真金白银地砸向生育补贴。国家印发的文件里,明确提到13条提高生育率的措施,其中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尤为引人注目,直白来说,就是给生育家庭发钱。

发钱真的可以提高生育率吗?发多少钱你愿意生孩子?

各地补贴标准差异不小,多的能有上万元,少的仅有几百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

但面对这些补贴,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我缺的是这几千块钱吗?”这样的评论随处可见。那么,补贴力度究竟如何?发钱真能逆转低生育率吗?这背后,是我国日益严峻的生育形势。

要维持人口总数不变,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即一对夫妻平均至少生育两个孩子。2023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韩国,排名倒数第二。这一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1.5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严重少子化的日本(1.3)。

低生育率带来的连锁反应正逐步显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妇产科。长沙百佳玛丽亚妇产医院因资金链断裂突然停业,门口通告称,是为规避医疗风险、确保母婴安全而停业整顿。

医院二楼门诊,有人抱着孩子拖着行李离开,一位医生透露,自己已近半年未收到工资。这并非个例,2016年到2023年,我国新生儿数量从1786万降至902万,近乎腰斩。

与之对应的是,妇产科医院从曾经的一床难求,变为如今的门可罗雀。

我国妇产医院数量从2020年的807家减少到2021年的793家。

2022年,全国关闭了十几家医院产科。

2023年,浙江嘉兴平湖市中医院、广州新滘医院、浙江温州苍南县中医院等近10家医院的产科也出现在关停名单上。

2024年前三个月,又有3家医院发出产科停诊公告,不少专家在社交平台呼吁“救救产科”。

新生儿减少,教育领域也受到波及。一边是产科医院关门,另一边则是学校掀起倒闭潮。2024年6月,深圳知名私立中学厚德书院倒闭,上课的学生和老师被物业赶出校门,家长们措手不及。

校门口告知函显示,学校长期拖欠租金及占用费超1000万元。

该校从成立到倒闭仅8年,原因很简单,招不到学生,运营入不敷出。根据相关统计,自2020年起,全国范围内学校关停现象愈发频繁,2023年一年,就关闭了1.48万所幼儿园和5600所小学。

学生减少,学校倒闭,教师也面临过剩问题。

相关预测显示,未来十年,全国将有150万小学教师、37万名初中教师过剩。目前,已有十几个省市明确宣布教师退出机制,这意味着教师行业不再是铁饭碗。

若生育率持续得不到改善,至204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或许会降至600万以下。届时,大学极有可能迎来倒闭潮,大学专业亦会进一步缩减。

为了应对低生育率问题,不少发达国家早已下场“豪掷千金”。

2023年6月,日本发布儿童未来战略方针,主要内容就是给生育家庭发钱,将儿童补贴发放范围从之前的初中生以下,延长至高中生等年龄段。

0-2岁人均每月补贴15000日元,按当前汇率约合700元人民币;3岁到高中生每人每月10000日元,约合464元人民币。

经计算,生一个小孩养到18岁,可领到约105800元。

这只是一娃和二娃的补贴费用,若是三娃,补贴更多,从0岁到高中生,每个月补贴3万日元,约合1400元人民币,三娃长到18岁,累计可领302400元。

这些费用均由日本政府承担,从2024年度开始的三年内,每年日本政府需支出3万亿日元左右,占日本GDP的0.6%,预计未来补贴还会进一步增加。

韩国在生育补贴上同样不遗余力。

韩国2024年初宣称,将大幅提升对2岁以下幼儿父母的补贴额度,旨在借此激励生育。

依据新政策,家有1岁以下婴儿的父母,每月可获100万韩元补贴,较去年增多30万韩元;抚养1到2岁幼儿的父母,每月可得50万韩元,比去年增加10万韩元。

也就是说,小孩从出生到两岁,可领取约92000元人民币。

这还只是国家层面的标准养育补贴,部分地方政府为刺激生育,自行加码。2023年12月,韩国仁川市发布政策,在该市出生的所有新生儿都可获得1亿韩元福利补贴,约合51万人民币。

相比之下,我国生育补贴多为一次性发放,金额从几千到几万不等,整体上比日本、韩国要少。从生育成本角度看,补贴力度显得捉襟见肘,但提高生育率靠砸钱就能解决吗?

中国人口学专家梁建章及其团队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8万元。

具体到不同省市,上海养育成本最高,将小孩养到17岁需花费101万元,北京为93万,浙江省为85万,即便排在最后的甘肃、青海和西藏,养育成本也超30万元。

韩国在促进生育上投入巨大,但其生育率仍全球倒数第一。韩国媒体呼吁年轻人“为国造娃”,网友却回应:“生育率亮红灯与我何干,我的人生早已亮红灯”。

从全球范围看,生育率一旦降低,往往很难逆转。

只有瑞典、挪威、丹麦等少数北欧国家曾小幅提升生育率,但也未达到或稳定在2.1的理想水平。这些国家主要通过高福利制度、旅游支持、性别平等等措施,减轻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让想生的人能生得起。

客观而言,随着国家现代化水平提升,如城市化推进、教育水平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改善等,生育率下降是全球性现象。提振生育率的关键在于,避免住房、教育等额外负担因素,导致生育率下滑过快。

这意味着,要让年轻人多生娃,仅靠发放小额补贴远远不够,需从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多方面入手,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让人们看到希望,让想生的人生得起。

我国新出台的促进生育措施中,也提及改善生育环境的内容,如加强住房支持政策、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生育休假制度等,这些措施直击痛点。我们期待这些措施能尽快落地,切实发挥作用,扭转当前的低生育率局面,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虽然低生育率的难题看似严峻,但改变的种子早已埋下希望。从地方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尝试,到国家层面系统性的政策布局,每一步都在向"生育友好型社会"靠近。

当保障性住房托起年轻家庭的安居梦,当普惠托育解开职场父母的后顾之忧,当教育公平让养娃不再成为"军备竞赛"——这些改变远比单纯的补贴更有力量。

就在2025年3月,教育部部署开展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

旨在消除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市场乱收费等乱象。该专项行动有利于根治“拼爹”现象,对于寒门子弟个人来说,教育部的整顿举措无疑为他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实现教育公平,也对生育率产生正向影响。

日本、韩国的前车之鉴提醒我们,催生不是一场"撒钱游戏",而是社会环境的深度重构。北欧国家的经验也证明,让年轻人感受到"生娃不会掉队,养娃有人撑腰",生育率回升并非遥不可及。

站在新的节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挑战,更是一个重塑未来的契机。

当政策持续发力,当社会真正读懂年轻人的焦虑,那些关于"生不生"的犹豫,终将化作对美好生活的坚定选择。毕竟,一个对生命充满善意的社会,才能孕育出最蓬勃的希望。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



0 阅读:4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