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出手,“兰州拉面”将大量消失?

餐宝典 2023-05-22 19:05:26

继甘肃之后,青海也对拉面出手了。

5月9日,2023新时代拉面产业发展论坛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举行。论坛以“品牌与创新:青海拉面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以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论坛由青海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省商务厅等7部门主办,省市县有关领导、业内专家、媒体机构、企业代表200余人参会。

△图自网络

可以看出,该论坛的规格较高,充分反映了青海省想要振兴拉面产业的决心,反映了青海振兴拉面产业的紧迫感。更有观点认为,论坛充分表明今后青海要把“兰州拉面”改为“青海拉面”,青海拉面要真正“去兰州化”了。

1 青海的紧迫感

青海的紧迫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二是现实。

自从1988年化隆人在厦门开出内地第一家兰州拉面馆以来,靠着“亲帮亲邻帮邻、亲奔亲邻奔邻”,靠着“一台炉、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兰州拉面”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现有门店超过4万家,在全球也开到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兰州拉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特色美食。

然而对于青海人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几乎是在白白给他人做嫁衣,本省的拉面产业尽管已经卓有成效,但却依然籍籍无名。

据报道,青海拉面如今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店面3.26万家,占据全国拉面市场店面总数的50%。从业人数达19.3万人,生产经营性收入近200亿元,行业利润、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均超过青海省平均水平。海东市农民纯收入的44%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相关产业链,青海拉面已显著带动各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被称为“拉面之乡”的化隆县政府官网显示,目前化隆籍拉面店1.8万家,拉面从业人员11万人,其中在省外经营10年以上的拉面店2040家,5年以上的9009家。2021年化隆县拉面经济实现利润45亿元,占全市的77%,占全省的70%,拉面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50亿元。

成效显著,自当成就自己的声名。何况甘肃已经先行一步。

今年4月,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将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推进立法调研、论证、起草等工作。甘肃表示“亟待通过制定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专门法规,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同样是把拉面作为支柱产业,甘肃兰州的名气比自己大,行动比自己快,关键是兰州现在的大名气很大程度上是靠青海人打出来的,青海该当有所作为了。

2 “兰州拉面”改名的好处

在兰州人眼里,没有“兰州拉面”,只有“兰州牛肉面”。外地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兰州人的骄傲与自矜,但其实还真不是。

兰州人开的兰州牛肉面馆,和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馆,差别不小。最大的差别在于,“兰州拉面”馆的菜单上,各种盖浇饭几乎会占去一半的篇幅,而这在“兰州牛肉面”馆的菜单上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之所以会有这般显著区别,跟“兰州拉面”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如上文所述,内地第一家兰州拉面馆是青海化隆人在厦门所开,当时西北农民出山进城,去到东南沿海淘金,为了多挣钱,就必然要满足尽可能多元的客户需求,就必然不能只卖面食而不卖米饭。而有了这第一批成功的案例和榜样,后来人自然是有样学样,也便形成了今天满大街的兰州拉面都在卖盖浇饭甚至扬州炒饭的有趣景象。

自然,兰州本地人不会认可这样的“兰州拉面”,甚至越来越多的兰州人认为这样的“兰州拉面”败坏了兰州牛肉面的名声,对兰州牛肉拉面产业的发展是一种伤害。

△图自餐宝典

如今,青海如果真的要把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全部改成“青海拉面”,那么不光有利于当地拉面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举消解了兰州人(甘肃人)对青海拉面的不满和敌意,让各自的骂名各自担、各自的美名各自扬。

另外,在分析甘肃为兰州拉面立法时,我们曾指出存在三大障碍,其中一个便是“甘肃要给兰州拉面立法,青海人能答应吗?”。如果将来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真的全部改名“青海拉面”,那这一障碍也将不复存在,无疑将有利于甘肃推行自己的措施。

3 “兰州拉面”改名的关键点

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要是真的“去兰州化”,那么毫无疑问,现在满大街的兰州拉面馆将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大大小小的“青海拉面”。届时,在各种统计材料上,“兰州拉面”的门店数量将大幅减少,“青海拉面”将大幅增加,并有可能超过前者。“青海拉面”也将一跃成为新的特色美食,与沙县小吃、麻辣烫等相提并论。

对青海拉面来说,前途很光明,然而要实现这一点,还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商户。

商户愿不愿意改名?

众所周知,改名是有风险的。

一是会被人质疑假冒。由于绝大多数青海人开的拉面馆都叫“兰州拉面”,所以,对于打“化隆拉面”牌子的店,一些顾客会直言不讳地说:“我们都吃兰州拉面,你这是假的吧?”

△图自网络

二是营收会出现下滑。化隆人马明伊2004年在杭州开了家“兰州拉面”,后来陆续增开两家。因为总想“去兰州化”,他到2012年3月摘下“兰州拉面”的牌子,换上“伊味牛肉面”。谁知以前每天卖3000多元,换牌后一下跌到2000多元,降幅近30%,熬了4个月才恢复。另两家店换牌后的波动期虽然短了许多,但也有2个月。——十年前改名就有这么大的波动,十年后的今天波动恐怕只会更大,因为今天餐饮业的竞争之激烈远超当年。

对商户来说,改名存在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在品牌形象升级上,化隆曾有过一段并不成功的尝试。

那是在2004年,化隆县注册了“化隆牛肉面”商标,投入资金,开展统一店面形象、店员服务、经营模式、使用招牌等活动,力图打造化隆拉面升级版。可惜财力有限,且在多数店主看来,没必要花冤枉钱撑门面。多年过去,“四统一”示范店建设810家,仅占5%。

时至今日,要想让大家改名,除非有兜底的措施、有足够的利好。这有赖于青海后续的行动。

也许三五年内,大街小巷的许多兰州拉面馆都会改名字。

参考文献:

[1] 张志锋. 一碗拉面“拉”活一个贫困县. 人民日报, 2015-06-12.

0 阅读:12

餐宝典

简介:专注于新餐饮的大数据研究与测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