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隆美尔是二战时候德国超有名的将军,也是希特勒特别看重的一位元帅。他在北非战场上,好几次都带着少量兵力,把人数多多的英军给打败了,因此得到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但就是这么一位本事大、打仗厉害的将军,最后却被希特勒硬逼得没办法,只能自己了断,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人生。
那么,为啥希特勒要干掉他以前那么信任的人呢?这背后有啥不为人知的事儿?咱们今天就好好说道说道。
【隆美尔的发展史】
1891年,在德国的海登海姆,有个小家伙诞生了,他名叫欧文·隆美尔,大家通常叫他隆美尔。他家里的条件还算挺可以,老爸是个管学校的头头儿,老妈呢,也是出自一个大户人家。
隆美尔小时候,心里头其实没想过要当什么将军、元帅,他一门心思想的是成为大名鼎鼎的工程师。还是个小少年时,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个滑翔机,那时候飞机这东西也才刚被琢磨出来没多久呢。
每个当爹的都盼着儿子能接自己的班,特别是那些自己没实现的心愿。老隆美尔一直梦想着当军人,干出一番事业,可他的这辈子是没戏了,于是儿子就成了他重点培养的对象。
没多久,他就揣着介绍信进了德军,虽然身子骨单薄,但心气儿高,一门心思扎进日常训练里。干啥都得拼尽全力,隆美尔拿拿破仑当标杆儿,一步步在战场上闯出了自己的名堂。
隆美尔这家伙,二战时是响当当的元帅,但其实他早在一战那会儿就上战场了,在德法边境跟法军硬碰硬。他最开始也就是个小兵,不过一步步往上升,先是当了班长,然后又成了排长、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德国打了败仗,但这跟隆美尔没啥关系。他在战场上那可是相当出色,用的战术多变,快速突击啥的,老能让法军措手不及。
一战打完后,隆美尔就被升为了德军的上尉,接着被安排去军校教书。就在这时,希特勒因为对德国的政治、经济和老百姓生活状况不满,开始往政坛发展,就这样,他和隆美尔的人生轨迹碰在了一起。
一开始,希特勒压根儿没瞧上他,心想这小子还嫩着呢,军事上比他厉害的人多了去了。一直到有本名叫《步兵突击》的书问世,他们俩这才算是真正对上了眼,有了交集。
这本书是隆美尔写的,主要说的是步兵打仗的那些事儿,里面还讲到了像钢铁大军、快速突击这样的新奇战术。这些超前的打仗想法,都跟希特勒的思路对上号了,正好也是那时候特别需要的。
以前啊,隆美尔在德军里一直默默无闻,可到了二战快开始的时候,他突然就像坐火箭一样,一下子就当上了一军之长。
来聊聊这事儿,隆美尔这家伙,他原本是在欧洲战场上大展拳脚的。参与突袭波兰,还打下了法国,一路攀升,最后都当上了司令部的头头儿。
在打法国那会儿,他带着第7装甲部队老拦截敌军的东西,这支部队行动太诡异,大家给起了个外号叫“幽灵师”。说到敦刻尔克大撤退,那可是隆美尔指挥的杰作。
挺遗憾的,由于各种因素,他没抓住那个大好机会“一举击败对方”,结果让英法联军有了空档,成功撤走了33万人。
有这么一句话,说的是“宁遇强敌,不碰蠢队友”,意大利这个盟友就是这样。在北非跟英国军队对战时,他们被打得落花流水。没办法,希特勒只好派隆美尔去给他们帮忙。
【沙漠之狐】
1941年的时候,德军在欧洲大陆上那是风生水起,隆美尔就带着一小撮军队去了非洲。为啥军队人数那么少呢?主要是因为希特勒正琢磨着去打苏联,根本没法给他太多兵力。
其实,希特勒并不是真的想让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大展拳脚,他的战略想法就是拖住英军就行。隆美尔这个人啊,有自己的主意,在外打仗时不会完全听上级的。而且,他确实有那个本事做到这点。
刚到非洲,头一天咱就琢磨好了个大计划,打算先拿下埃及,卡住苏伊士运河,好让地中海都听咱们的。但这事儿说着容易做着难,因为英军人数比德军多了去了,可不止多一点半点。
说白了就是环境出人才,隆美尔心里门儿清,敌军有啥长处,自个儿有啥本事,他都一清二楚。既然硬碰硬拼不过,那他干脆就把大战场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样就好一口一口慢慢吃掉对方了。
跟英军比起来,德军最牛的地方就是他们的部队机械化水平超高,打起仗来特别灵活,能在很短时间里就跑到需要的地方。英军每次都被德军这招打得措手不及。
仅仅40天里,英军就被迫撤出了好多关键地方,像梅尔莎隘口、布鲁克港这些。隆美尔靠着一次次出其不意的攻击,用少量兵力就赢了大战,赢得了“沙漠之狐”的名头。连英国的头儿丘吉尔都对他夸个不停。
“突袭”这招有时候只能在战场上占到点便宜,但要赢得整个战争,还得靠全面的策略。你看二战刚开始那会儿,德军特别猛,赢了一场又一场,可到了苏联战场,他们的优势就被一点点磨没了。结果,德军就陷入了被动,局面越来越不利。
英军不停地往非洲派兵,希特勒那边呢,根本没法给隆美尔送补给,这样一来二去,两边的力量差距就越来越大了。隆美尔心里还是想着跟一开始那样,给英军来个狠的,重新掌控战场。但他没想到,到了阿拉曼那地方,被英军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苏联那边苏联军显得力不从心,北非战场也吃了亏。就在这时,英美联军又琢磨着要登陆,搞得希特勒没办法,只好把隆美尔给召回来,让他着手搞了个“大西洋壁垒”,好挡住盟军登陆的脚步。
诺曼底那场大战,真的让英美联军和隆美尔都翻了个大跟头。盟军那边,靠着猛烈的炮火和给养,一点点撕开了德军的防线。至于隆美尔,他运气可不太好,被炸得浑身是伤,只好去医院躺着了。
【英雄终末路】
1944年的时候,隆美尔正在养伤,德国那边闹出了个大动静,说的就是狼穴那儿的刺杀事件。
这是一起发生在德国内部的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差不多有两百多名纳粹德国的高层人物牵扯其中,像是陆军元帅埃尔温·冯·维茨莱本这样的人也参与其中。
在狼穴行动还没动手之前,他也试着拉拢隆美尔一起干。虽然隆美尔对希特勒的那一套不太感冒,但也没答应掺和进来。不过呢,埃尔温还是偷偷在名单上给隆美尔留了个位置,写下了“隆美尔”这个名字。
这次政变最终没能成功,希特勒大发雷霆,严查此事,一下子就处决了五千多人。隆美尔呢,他虽然没亲手参与,但心里清楚这事儿,却憋着没说,这种默许的态度也让他逃不掉干系。
希特勒吩咐秘书马丁·鲍曼,让他搞个调查小组来处理那事。马丁·鲍曼呢,跟隆美尔以前有过节,这下可好,他瞅准机会想要报复。结果,一份说隆美尔想搞刺杀的“确凿证据”,就被摆到了希特勒的桌子上。
希特勒看着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将军,心里挺不是滋味,既难过又有点不忍。于是,他给了将军两个选择。
第一种办法是按叛国罪论处,那全家老少都得掉脑袋。另一种呢,就是自己动手了结,这样还能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和家族的名声。
为了救下老婆和孩子,隆美尔选了保护他们,很快,接他的车就开到了家门口。在要走的前十分钟,隆美尔跟老婆孩子说,他是被人冤枉的,那些指控全是假的。
露西妻子心里头那个难受啊,儿子都忍不住跟老爸提议一块儿冲出去,可隆美尔没答应。没过多久,大概十分钟的样子,他换上了元帅的衣服,坐进了希特勒给准备的那辆“送终车”,然后在车里头自个儿把毒药给吞了,了结了自个儿的性命。
希特勒确实兑现了对隆美尔的承诺,给了他应有的敬重。他按照国葬的规格为隆美尔举办了葬礼,并且自己还亲自送去了一个花圈表示哀悼......
过了好多年,二战早成历史,希特勒也早就不在人世了,隆美尔家的悲剧才被慢慢讲了出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说起二战时候德国的那些名将,只要他们没干出像屠杀平民、虐待俘虏那种十恶不赦的事儿,大多数最后都过得还算可以。但隆美尔这家伙的结局,真的是挺让人遗憾的。
关于这事儿,你咋想的,有啥不一样的观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