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了一线城市的工资溢价,就不要再承受它的生活成本溢价!

自由波动吧 2025-04-09 11:29:11

最近几年,“县城”,“打工人”这些词特别火,其实也符合新时代年轻知识分子的特征:出身县城,读完书之后,在一二线城市工作。 当然,本人也属于这一类型,所以今天想谈一个自己对于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看法。

我毕业之后就在上海工作,已经工作了一年半多,薪资尚可,但是支出,尤其是硬性支出还是很大。一个月房租水电3000,吃饭2000,购物500,交通地铁300,再加上杂七杂八的200,也就是每个月支出在6000左右。 房租水电+饮食+交通=5300,自认为已经足够节省,这5300也实在是难以再压缩,也就是你每个月到手的工资,首先就要扣掉这5300的硬性支出,其余才是你能够自由支配的。

而如果是在非一线城市,甚至县城呢? 假如是在家乡工作,首先3000的房租不用掏,吃饭一个月1500也差不多,交通地铁就按200算(开车的油+电费),那总共一个月生活成本会少3000+500+100=3600。所以回到家乡县城工作,先默认把自己的工资加上3600元, 而且大概率县城工作不会太累,不会每天工作到九点十点,算时薪,再加上3600元成本优势,县城未必输太多。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线城市工作,我们为的是什么呢?

首先,不要跟我提什么开拓眼界,长见识。我真服了,对于大多数工作的人来说,两点一线才是日常,一周七天,你至少有五天,白天待在工位和地铁上,晚上躺床上抖音看世界,你在开什么眼界,在家就不行了? 人家在县城工作的,工作清闲,有事没事还能放个假出去旅旅游,你呢,坐坐地铁逛逛商场,就见识比人家多了?不要自欺欺人了。一线城市好找工作,工资相对较高,前景有想象空间,这才是最本质吸引大部分年轻人的点。 而「前景有想象空间」这点,现在可能要打个问号,“画饼”现在也是高频词汇。

那么问题又来了,在一线城市工作,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的?

或许是偶尔回家时对于家乡整体氛围的不适,或许是年轻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或许是迫不得已只能来工作机会多的地方找机会。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待在了一线城市打工,在认定了这个既定事实后,我们就要思考几个问题:工作10年之后,我们能剩下什么? 我们四十岁以后,还能像以前那样工作吗? 我们老了之后,会比年轻劳动力更值钱吗?

因为据我的观察,大部分年轻人,美其名曰到外地闯一闯,但最本质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还是,打工赚钱,然后用赚来的钱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命特征。在一线城市挥洒完自己的汗水和热爱之后,最终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什么也没留下,但你的青春年华已经被消耗殆尽。

我刚开始来上海打工时,怀揣的梦想就是,有个机会赚大钱,买房子,争取能在这里安个家。现在工作了一年半,我意识到,我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来上海的结果也只是:赚比其他城市相对更多的钱,努力工作二三十年能买个凑活的房子,然后再继续努力来维持自己在上海的衣食住行,医疗和小孩教育。

生活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我们就像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一样,日复一日的和地心引力对抗。

赚钱,是自己的收入;买房、衣食住行、医疗交通,都是自己的支出。于是我又意识到,原来我最初的梦想,就是用自己在一线城市的工资溢价,再返回到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溢价上! 而且,这是理想中的情况,现实往往难得多。

所以我最近的感悟是:不要把一线城市的工资溢价,再过多的返回到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溢价上。不要把一线城市的工资溢价,再过多的返回到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溢价上。不要把一线城市的工资溢价,再过多的返回到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溢价上。 重要的话说三遍

正确的办法可能是用自己年轻时比较高的人力资本,来逐步的换一些金融资产。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买的东西是负债还是资产,避免不必要的消费,提升“睡后收入”,让自己的资产来帮助甚至代替西西弗斯(也就是自己),来推那块生活的石头。



0 阅读:3

自由波动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