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中国的航空工业,成飞集团这个名字绝对是绕不过去的。这家扎根在四川成都的企业,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家国防工业的顶梁柱,尤其是生产出了歼-20这样的隐形战斗机,让中国空军挺直了腰杆。可就在2023年,一场收购案把成飞集团的命运彻底改写——它被中航电测收入囊中,从此“成飞”这个名字在独立意义上成了历史。这事儿不仅让成都人心里五味杂陈,也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版图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成飞集团的历史和成就
成飞集团,全名叫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58年在成都西郊的黄田坝破土动工。那时候,国家刚起步搞工业化,132厂(成飞的前身)就是响应号召建起来的。1964年工厂正式投产,从那时起,成飞就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张名片。1998年,132厂改制成集团公司,正式叫“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

成飞的厂区占地近500万平方米,员工1.5万多人,其中技术和管理人才占了三分之一。位置也好,旁边就是火车货运西站,还有综合性机场和专用公路、铁路货运线,交通方便得很。这条件为成飞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成飞的战略是“航空为本,军民结合”,意思是以航空工业为主,同时搞民用飞机和非航空民品。业务分三大块: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和非航空民品。
先说军用飞机,这是成飞的看家本领。1978年,成飞开始生产歼-7战斗机,1990年歼-7E首飞成功。1998年3月,歼-10首飞,这可是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意义重大。到了2011年1月,歼-20隐形战斗机首飞,2019年10月正式列装空军,成了中国空军的王牌装备。歼-20的出现,直接把中国航空工业的水平拉到了世界前列。

再说民用飞机,成飞也有亮点。2006年12月,成飞交付了国内首架ARJ21支线客机的机头。2009年12月,又交付了首架C919大型客机工程样机的机头,后来还成了C919机头的独家供应商。这些成绩说明成飞不光会造军机,在民航领域也有一席之地。
至于非航空民品,成飞涉足了汽车模具、磁悬浮列车、柴油机电喷装置等领域。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成飞靠着航空技术的底子,还是站住了脚。
成飞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地位不用多说,它是歼击机研制生产的顶尖基地,也是民用飞机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几十年来,成飞为国防事业立了大功,也为中国航空工业攒下了不少家底。

二、中航电测的背景和业务
中航电测,全名叫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在陕西西安成立,2010年8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总部在西安,生产基地在汉中。它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集团)的控股企业,主打航空电子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产品用在飞机、导弹、卫星上,技术实力挺硬。
中航电测的业务分四大块:航空军品、传感控制、智能交通、工业软件。航空军品是核心,为飞机、导弹、卫星提供测控产品和配电系统,是航空工业的“大后方”。传感控制这块,生产电阻应变计、应变式传感器、称重仪表和软件,用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医疗器械上。智能交通方面,提供机动车检测系统和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在这一行也算有影响力。工业软件则是为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提供支持。
中航电测的战略是“以航空为主,军民融合”,跟成飞的路子有点像。它在航空电子测量设备领域地位不低,技术扎实,市场认可度高,是中国航空工业不可或缺的配套企业。

三、收购的经过和原因
2023年1月11日,中航电测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它要向航空工业集团发行股份,买下成飞集团100%的股权,价格定在174.39亿元。这消息一出,市场炸了锅,成飞集团要被中航电测“吞并”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
具体怎么买的呢?中航电测以8.36元一股的价格,向航空工业集团发行20.86亿股,换来成飞集团10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成飞集团就成了中航电测的全资子公司,航空工业集团在中航电测的持股比例也猛涨到89.8%。
这场收购背后有啥原因?首先,成飞集团这些年虽然成绩亮眼,但问题也不少。发动机技术跟不上,材料研发掉链子,军品订单忽高忽低,民用市场又挤得要命。加上管理层级多,决策慢,内部资源抢来抢去,供应链还老出问题,成飞的发展有点卡住了。

反过来,中航电测技术实力强,市场地位稳,通过收购成飞,能把双方的优势捏到一块儿。中航电测的电子技术加上成飞的制造能力,产业链能优化不少,研发效率也能提上去。
再说大背景,这也是航空工业集团内部整合的一步棋。近年来,航空工业集团一直在推央企改制上市,把优质资产塞进下属上市公司。成飞集团是块肥肉,通过中航电测上市,能拿到资本市场的钱,干更多大事。
收购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2023年1月11日,中航电测停牌,2月2日复牌后,股价连着8天20%涨停,市场炒得火热。2023年11月,深交所受理了重组申请,但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业务6个月,审核被迫停了。2024年6月24日,审计搞定,深交所恢复审核。7月11日,重组审核通过。8月6日,证监会同意中航电测发行股份买成飞。2025年1月,资产交割完成,成飞正式归中航电测。2025年2月,中航电测改名“中航成飞”。

四、收购对成飞集团和中航电测的影响
对成飞集团来说,这场收购影响大了去了。首先,成飞没了独立性,成了中航电测的下属公司,管理运营得听中航电测的。其次,业务上会跟中航电测整合,资源共享,技术融合,可能会迎来新机会。但员工和文化得重新适应,新管理模式和新企业文化能不能服水土,还得看后续。
对中航电测,这是一次华丽转身。原来它是搞航空电子测量的,现在直接跳级成了航空整机制造企业,业务范围和规模都爆棚。收购前,中航电测资产总额39.75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16.77亿元,净利润0.98亿元。收购后,资产总额飙到1256.34亿元,增长超30倍;2023年营业收入766.3亿元,增长近45倍;净利润25.21亿元,增长近25倍。2025年4月14日,股价59.40元,总市值1590亿元,成了陕西军工和航空装备的龙头。

双方业务整合也有看头。中航电测的电子技术跟成飞的制造能力一结合,技术能融合,资源能优化,航空装备的研发生产效率肯定会提高。技术、人才、市场资源深度整合,能补齐产业链短板,整体竞争力蹭蹭往上涨。
这场收购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影响不小。首先,它是航空工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一大步,产业布局更合理,整体竞争力上去了。成飞集团通过上市拿到资本市场支持,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产能扩张都有了底气。
其次,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能借机提升。成飞的制造能力加上中航电测的电子技术,航空装备性能和质量会更好,在国际市场上说话更有分量。

再往远了看,收购给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开了新路。中航成飞会继续专注航空主业,造整机和零部件,预计未来营收能到800亿元。成飞的航空梦在“中航成飞”身上延续,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社会上,这事儿反响挺复杂。成飞的员工和成都人有点失落,毕竟成飞是成都的骄傲,名字没了,心里空落落的。但不少人也觉得,这是航空工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能提升整体实力,大家还是能理解。
市场反应就热烈多了。收购消息一出,中航电测股价连涨8天,20%涨停天天见,投资者热情爆棚。收购完成后,中航成飞市值大涨,成了陕西军工和航空装备的领头羊,市场对它的未来很看好。

对股市和投资者来说,这也是好事。中航电测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猛增,吸引了大票投资者。股价持续上涨,买进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总的来说,成飞集团被中航电测收购,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成飞的名字虽然没了,但它的精神和使命在“中航成飞”身上活了下来。这场收购让中航成飞成了行业新星,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铺了新路。成都或许痛失了成飞,但中国航空工业却因此迈出了更大一步。
这是典型的小厂吃大厂,
通过市场股份操作,合理合规的融入私人集团资本,巧妙套取了国有资本!!!
好笑!没事整事!
搏眼球,成飞什么时候不存在?挑拨离间!!!
都是一家人,左口袋转到右口袋而已
只要是国人收的,我们都欣慰,毕竟国家在战略扶持,有钱才能维持航空工业实力
原有的机构配置能搞出J20、J36,说明已经是非常成熟了。
标题党,恶心[打脸][打脸][打脸][打脸]
瞎哔哔!
这么多年,各个飞机或者战斗机,有没有一款机型是完全自主设计,自主生产的。不至成飞一家,贵州陕西江西辽宁等等好像都有。所以这个领域还需要任重道远啊。
没有现金流,只靠发行股票去实现并购重组,要不是同一个爹来的,谁给你蛇吞象的机会?
怎么不说是成飞借壳上市呢?
文章妖言惑众,举报!
换汤不换药而已!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就不叫沃尔沃了?玛德脑子有坑!
小编恐怕清空智商了吧?
还是国家的,只要不是资本控制的就行。
个人认为,这是国家的考量,只要在中国就无所谓[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资源整合
中国大市场,不要再搞区域划分。
既然中电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已设计制造更恐怖更厉害的隐形战斗机???
MD智障
难道是私人企业
这是蛇吞象?
了解一下博裕资本,看看在中国上市的公司里,有多少股份。
肉烂在锅里
真正的标题党!成飞本来就是是中航工业的子公司,现在借中航电测的壳上市,名叫中航成飞,母公司还是中航工业,工厂还是在成都,军工企业都一样不上税,在小编嘴里怎么就变成“成都痛失成飞”了?
成飞,不再是成都的公司,而是西安的公司在成都的一个分公司,。
成都失去了成飞,你是说的什么?脑子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