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书写具有典型性,评国内最著名出版人沈浩波诗歌《死亡》

迎蕾格命 2025-04-18 14:36:40

格命草评诗

第562首

原诗

死亡

文/沈浩波

又一群人死了,在当天,这是新闻

再过几天,就没人提起。

报纸上说,北大山鹰社,在爬珠峰时

死了5名队员。记者煽情地写道

——他们如此年轻。

还有更年轻的,去年在纽约

死了5千人。

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一架飞机

坠毁在遥远的海岬;一个瘦成枯枝的女童

晒死在非洲烈日下。

2002.8.22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下半身诗歌运动”的重要发起者、诗人沈浩波的诗《死亡》,死亡是一个终极命题,在诗人这里被时间、被特殊群体、被地区、被距离、被年龄给分解并定义。从这几种不同的死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情感的亲疏远近,甚至无知无觉无感。死亡,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当死亡被事件放大,人类的情绪就被激活,一种天然的悲天悯人或事不关己,呈现一种现实张力。而诗人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张力的体现。下面,就诗歌文本做具体分析。

先看前两行“又一群人死了,在当天,这是新闻/再过几天,就没人提起”,新闻一般讲究时效性,旧的总是不断被新的替代,所以,当下才是关注的焦点,就算是死亡也一样。诗人从新闻的角度来分析死亡,这从侧面说明死亡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有当下最有关注度。

接着,诗人写北大山鹰社在爬珠峰时失事,队员不幸离世,这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及新闻效应,记者自然就代入情感,惋惜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作为媒体,还有舆论引导的作用,或许在记者的煽情之下,能带动更多的人有同理心。紧接着,诗人进行了一次对比,即:还有更年轻的生命离世,纽约发生的911事件,5千人丧生。诗人在事件中插了一句“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仿佛带有对生命的漠视和无情。这与北大山鹰社失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思考,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死亡还被区分成不同意识形态的东西,顿感世界的复杂。

最后,诗人又举了两例,飞机坠毁在遥远的海岬,瘦成枯枝的女童晒死在非洲烈日下,这些事件都是极具冲击力的,而只因为事件离我们遥远,并不能引起心灵的巨大震颤。单是通过文字很难激起人们对死亡的重视,对生命的感叹。也许,诗人在举例说明死亡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不同的死亡是被区别对待的。用一个词或可概括,那就是影响力。

事实是人们更关心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也许,诗人在写这首死亡时,暗示着什么,也引发读者对死亡的思考。人们对不同死亡的态度,这也是和人性密切相关的。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在本诗中仿佛有功利主义的身影,总之,诗人书写的角度是新颖的,而且具有对生命的揭示意义。而且,诗人的写作是聪明的,具有暗示性的,诗人只陈述事实,把思考留给读者,这首诗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诗人简介

沈浩波,诗人、出版人。橙瓜见证·网络文学20年百位行业代表人物。 197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为世纪初席卷诗坛的“下半身诗歌运动”的重要发起者。2004年,受邀到荷兰与比利时举办专场诗歌朗诵会。出版有诗集《心藏大恶》《文楼村记事》《蝴蝶》《命令我沉默》。曾获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中国首届桂冠诗集奖;首届“新世纪诗典”金诗奖;第三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等。同时,作为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创始人,是国内最著名的出版人之一。

0 阅读:1

迎蕾格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