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刷完8集《无尽的尽头》,我会继续追下去。
第五集,白恩宇对检察官郑雁来说的话,可谓掷地有声。
进我们那里的孩子,其中不少是原生家庭都有问题。如果因为大人导致孩子的犯罪,法律是惩罚了犯罪的孩子。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坏的根在这些父母身上呢?他们到底有没有犯罪呢?谁又来惩罚他们呢?我觉得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不要在意他现在干了什么,而是要弄清楚他为什么这样做?是谁把他变成这样的?
这番话打动了郑雁来。在此之前,白恩宇是在未管所工作十多年的管教。在此之后,他成为检察官的助理。郑雁来从白恩宇的话中,听到了原生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重要影响。4·24三少年杀人案中,主谋黄家旺被判8年有期徒刑,为此他的脸上泛起得意的笑容。他的父母不以为耻,反而安慰黄家旺,“不用怕,八年很快就会过去的”。
第4-6集的主线剧情是儿童团伙盗窃案。
主谋潘雄被判无期徒刑,自然罪有应得。然而,潘雄能发展壮大屡次得手,离不开这些儿童们父母的默许。
像陆声父亲一样默许孩子当盗贼的人,还有很多。这些年,潘雄找的十六个孩子,大部分都不到十岁,在如此年幼的情况下,孩子的行为通常需要父母的放任甚至引导。而他们却把孩子交给潘雄,可见很多不合格的父母充当潘雄的帮凶。法律可以制裁潘雄,这些默许自家孩子变成盗贼的父母,却隐身不见了。
大卫·伊格曼在《皱巴巴果冻的绚丽人生》中描述了这种影响。
你的出身、文化、朋友、工作、看过的每一部电影、进行的每一场谈话,这些全都在神经系统里留下了痕迹。这些不可磨灭的、微小的印象积累起来,造就了你是什么人,也限定了你能够成为什么人。
尤其在未成年人时期,原生家庭作为主要环境因素,影响更为深远。
无论是故意杀人的黄家旺,偷盗入狱的陆声,还是充满戾气的杨慧慧,这些未成年的背后,通常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
那么,出身就能决定命运吗?
未必如此,林之桃就是能摆脱原生家庭影响,逆天改命的人。
二、法治是用来保护人的
很显然,女主林之桃出生在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中。
林父可以无差别殴打自己的妻子和儿女。
然后,林之桃选择了用法律对抗父亲。
亲生女儿状告父亲,这对国人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
简单讲,中国传统观念强调“孝顺”,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能对父母公开冲突是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否则的话,社会舆论容易把责任归咎于子女,给ta巨大的压力。同时,父亲在家庭中常是权威象征,挑战这种权威需要极大的勇气。
现实中,法律程序复杂,取证困难,亲友施压也让人心力交瘁。
当郑雁来阻止林父施暴时,他大吼大叫:“我教训老婆孩子和你有什么关系”。
林父为什么敢这样嚣张?
我觉得,这是传统的糟粕观念给他的底气。
封建社会允许传统大家长有司法权和执法权。
比如说清代时期,家长甚至对子女、儿媳、孙辈拥有生杀予夺权。家长打伤或打死亲属,通常处罚很轻,有时甚至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凡子孙殴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殴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
“凡子孙杀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杀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凌迟处死。”
《大清律例•刑律•斗殴•殴祖父母父母》大清早已亡了,但大清时奉行的很多观念,通过代际传递,依旧根深蒂固。
于是我们在第八集看到讽刺又寻常的一幕:林父被警察带走时,林父对着村长高呼:“我没犯错。”村长站在一旁说:“不能带走啊!你让他的家人怎么活啊”。
事实上,林父是林家的施暴者,没有他,林家会活得更好。
林母是可怜人也有可恨之处,她让女儿作伪证,在郑雁来面前给丈夫求情:“她爸没犯法,为什么抓他爸啊?”
为什么?
因为法治社会是用来保护人的。父母、子女、亲属之间的矛盾,也不能用传统观念掩盖伤害,必须依法处理。法律不是用来维护权力或者压制弱者的,而是为了让每个人在遇到不公时,有可以依靠的规则和救济。
真正的法治,是用规则保护人,而不是用人情抹杀正义。
林之桃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会用法律保护别人。她在治愈别人的同时,也在治愈自己。
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希望用自己的力量,避免更多未成年人受到伤害,林之桃身上有动人的英雄光环。
即便她会被受害人家属误解,被当众泼油漆,她也会受挫失落,但正是这样的执法者,才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脊梁。
我喜欢《无尽的尽头》,它的信息量充沛,也有很动人的闲笔。
比如第七集,林之桃去幼儿园询问小花和小虎的情况,剧集用了一个横摇运动的长镜头。
这在告诉观众,同一所幼儿园的儿童,有些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再比如,当她因游船杀子案焦虑时,也会被跑向父母的小孩吸引。
让未成年人有美好的生活,这是她渴望的童年,也是她努力工作的动力。
写这篇长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看《无尽的尽头》。
剧集英文名“Endless Protection”,意为“无尽的保护”,正好呼应了法治精神。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保护每一个人,尤其是脆弱群体。
而保护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持续更新、不断完善。正如剧中所展现的,法律不仅是冰冷的规则,更是未成年人走向新生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