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吴京叫“沈叔”的沈腾,是《流浪地球3》打入下沉市场的法宝

尘飞扬说经典 2025-04-16 18:07:02

在《流浪地球3》的开机仪式上,74年的吴京叫79年的沈腾“沈叔”。

这个叫法有些怪。

正常逻辑应该叫沈弟。

香港娱乐圈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在某一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或极高辨识度的艺人,才容易被赋予“哥”“爷”的称呼,比如周润发是发哥,刘德华是华仔,周星驰是星爷。

莫非是吴京对喜剧地位的一种认可?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从15年到25年,有沈腾的电影,就相当于有了金字招牌。

沈腾对《流浪地球3》肩负着拉高票房天花板的重任——这是废话,商业大片用大明星,都是希望提高卖相。

我在昨天就说,用沈腾是《流浪地球3》的最优解。

当时提出的两个观点,一个是沈腾有票房号召力,另一个是《流浪地球3》是春节档电影,喜剧是春节档最好卖的类型片,沈腾的喜剧形象能为它注入喜剧血液,提升卖相。

为什么一定是沈腾?

有个主要原因是,沈腾在下沉市场的影响力非常强。

艺恩2022年发布的《国产喜剧电影类型研究》显示,在2015年至2022年,国产喜剧三线及以下人次占比达到49%,高出大盘5个百分点。而沈腾和马丽的喜剧号召力,在下沉市场的号召力更强。

这种影响力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体现得十分明显。灯塔专业版显示,在7月13日举办首映礼时,#电影抓娃娃#的新增播放数位居抖音话题榜榜首。之后连续数天,一直占据着榜单的首位。据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发布的《2022抖音下沉市场数据洞察报告》显示,当年下沉市场为抖音提供了61%的内容供给来源、55%的内容观看占比和57%的互动量。

界面新闻《<抓娃娃>票房破13亿,为何喜剧电影总能救市?》

而《流浪地球》系列目前的最大困境就是尚未充分挖掘下沉市场(三四线小城及乡镇的观影群体)的潜力。

根据灯塔数据显示,《流浪地球》票房46亿,观影总人数1.05亿,三四线城市观众37.4%。《流浪地球2》票房40亿,观影总人数0.7964亿,三四线城市观众占比37.3%。两部电影在一二线城市的受众分别是62.6%,62.7%。

总票房和观影人数明显降低,《流浪地球》死守IP基本盘的目的顶多让它成为30亿➕的爆款。

只要《流浪地球》继续冲击春节档,它必须要拓展下沉市场。

为什么这样说?

在这里引用一下中影发行公司的总经理张大勇的精辟观点。

“春节档确实是全年之中五个大档期里头门槛最低的,但我还要说这个事,因为数据它显示就是这样:全年电影观众有相当一部分只有在春节档全年唯一的一次观影给了春节档。所以在春节档里,哪一部的门槛越低,哪一部影片下沉度越好,它一定是领跑春节的六七天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段话中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话题,全年唯一一次观影群体。

《2024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显示,“在2024年,有57%的观众全年只看一次电影”。在2016年,这类人群占比48%,2019年是44%。

中国有全球最多的银幕数,但是,中国的观影群体中,一年去一次电影院的占比非常高。有个更可怕的事实是,“观众总计数从2023年的5亿人降至4.3亿人,人均观影频次从2.6次降至2.3次。”

不爱去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多,也加剧了越来越多的电影抢占大档期的困境。

在这些大档期中,春节档的票房潜力最大。

《流浪地球3》就是一部成于春节档并继续冲刺春节档的电影,它想要赚更多,只能拓宽下沉市场。

看票房数据时,我发现近些年春节档大爆款在三四线的占比大都不低于40%。

比如,《飞驰人生》是42.2%,《魔童闹海》是44.6%,《你好,李焕英》是41.1%,《满江红》是44%。《唐人街探案3》低于40%,也有39.9%,但《唐人街1900》却是42.5%。

和这些爆款相比,《流浪地球》系列在三四线小城的占比较低。在以1亿计的观众来说,1%就是100万。电影票价按40元计算,就是4000万。

可以肯定,《流浪地球3》请沈腾,就是为了让影片打进三四线市场。

或许有人会觉得影响《流浪地球》作为科幻巨制的调性,但《流浪地球》本身是商业大片,好好做产品,让更多人看到,拿到更高的票房,也是它应有的追求。

可以推测,《流浪地球》大概率有喜剧元素,但它不会成为《独行月球》那样的喜剧电影。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