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企业和品牌的崛起与消亡,工业化大生产让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从紧缺进入到富足甚至过剩的阶段,汽车产业也来到了又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无论车企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还是新品牌的诞生和熟悉品牌的退市,丰田、大众和现代等跨国车企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正是打败了一个个对手,并站在了今天的产业高位,对未来就更加如履薄冰。
不同于新品牌突围而出的困难,消亡从来都是主旋律,中国汽车市场近几年的浮浮沉沉,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

在大众汽车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合资车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比亚迪、吉利和奇瑞等自主车企也开始破土而出,艰难寻找生存的机会。
别看今天四大自主品牌如日中天,它们也是打败了许多劲敌才笑到了今天,这其中就有一些曾经火爆一时的网红车企,以夸张的话术和抄袭的设计赢得了一时的胜利,却最终被历史埋葬,比如众泰、陆风和夏利等品牌。
在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大车企迅速提升产能并加速开发新车型,最终击垮了没有自研和自控能力的车企,如今历史正在重复,从自主品牌蔓延到合资车企,从燃油车扩散到新能源汽车。
谁能笑到最后都是未知数,因为汽车已经大不同,汽车市场的玩法也瞬息万变。

在自主品牌以SUV市场红利完成了又一次发展高峰的背景下,二三线跨国车企或者退市,或者回归小众市场定位,自主品牌夺回了中国市场的主导权,并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车展舞台直接展示了市场的变化,但进场的总比逃离的多,我们再也看不到三菱、铃木和菲亚特等品牌,马自达、福特和现代的展台也逐渐被边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牌和品类最丰富的汽车产业集群,即便是全球销量第一的市场,优胜劣汰早已注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只是谁会被扫地出门。
下一个退出车展和市场的车企,我们不知道是谁,但肯定会有这么一家车企,而且速度会比想象的要快得多,上海车展的喧闹之下,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市场竞争的痛苦。

与其说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的弯道超车,还不如说这是全球汽车市场的黑天鹅。
无论是对未来汽车动力技术的激烈讨论,还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国家级博弈,电动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推动市场变革的重要力量,重塑着全球市场格局,甚至是国家力量均衡变化的标志。
中国汽车以大规模的投入和试错成本,成就了今天在全球汽车工业的一小块立足之地,以比亚迪和奇瑞等车企为代表,中国汽车真正实现了自立自主,再也不会被跨国车企卡脖子。
在特斯拉和蔚小理的先锋战队,以及华为和小米顶级流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用户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品牌光环被一一打破,产品的定义、配置和质量成为购车的关键标准。

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开放申请,到如今蔚小理终于拿到了造车双资质,这期间新能源汽车从起初的政策产物变成了市场消费主流,产品的丰富程度和质量提升足够供应全球市场。
从蔚小理初始阶段的浮夸言论到华为的遥遥领先,再到小米SU7实现了流量和销量的双丰收,中国汽车销量第一,但对于流量的追逐更是全球车企所不敢想象和不能理解的。
网红时代还能借助流量赢得一波关注,但最终要在市场站稳脚步,并赢得未来发展机遇,还得拼产品,而从消费流量到消费产品的转变,意味着又有一大波企业要被时代淘汰。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新阶段总是那么的熟悉,因为它更像是一套既定的发展模式,在不同领域之间转移,最终万变不离其宗,流量是虚幻的,销量才是实实在在。
从流量回归产品,再回到品牌,中国汽车这些年欠下的债也是时候要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