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5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连续运行300秒并完成电力输出,全球可控核聚变技术迈入工程化验证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券商研报与产业链动态,本文筛选出动态市盈率低于行业均值(当前行业平均市盈率约25倍)的9家核心企业,解析其在聚变能源领域的战略卡位与技术积累。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是一个覆盖广泛、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设备制造研发以及下游应用服务三个环节。

以下是基于不同研报的详细梳理:
一. 上游原材料供应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的上游主要集中在原料供应,这些原材料是建造核聚变装置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壁材料:直接面对高温等离子体,对材料的耐高温、抗辐射等性能要求极高,目前主要原料为铍、钨和CFC(碳纤维复合材料)。
高温超导及低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HTS)能够在较高温度下保持超导性,具有长期稳定性和磁场生成潜力;低温超导材料(LTS)则在极低温度下可以承载极高的电流,生成强大的磁场,已经在大型核聚变项目(如ITER)中得到应用。
氘氚燃料:氘和氚是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必要原料,尤其是氘氚燃料的供应对于核聚变装置的运行至关重要。
其他原材料:还包括各类有色金属(如铜)、特种钢材、特种气体(如氘、氚)等,这些材料在核聚变装置的建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 中游设备制造研发
中游环节是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的核心,涉及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以及设备的生产制造。核心设备包括:
超导磁体:这是托卡马克装置的关键组成部分,几乎占其成本的一半。超导磁体能够产生强磁场,用于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确保其在有限的空间内稳定运行。
低温超导磁材:以西部超导为代表,该公司开发出了核聚变用NbTi超导线材工程化生产技术,并成功应用于ITER项目。
高温超导磁材: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精达股份等公司在高温超导领域有重要布局,尤其是联创光电成功将高温超导集束缆线技术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高场磁体研制。
偏滤器:偏滤器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部分之一,直接承受强粒子流和高热流的冲击,服役环境极为苛刻。满足偏滤器运行环境的热沉材料是聚变堆正常运行的关键之一。
真空系统/阀门:真空系统是核聚变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等离子体在稳定的真空环境中运行。
其他设备:还包括包层屏蔽模块、加热设备(如电子回旋共振加热和中性束加热)等。

三. 下游应用服务
下游环节主要是核聚变技术的应用,虽然目前核聚变技术尚未实现商业化发电,但其应用场景广泛,主要包括:
发电:核聚变发电厂相较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厂和光伏风电厂,具有持续稳定发电、几乎无温室气体排放和有害污染释放的优势。
医疗、科研等领域:核聚变技术除了用于发电,还在医疗和科研等领域有潜在应用。
四、低估值企业技术图谱
以下企业动态市盈率均低于20倍,且深度参与可控核聚变产业链:
1. 浙能电力(市盈率8.66)
关联业务:通过增资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切入聚变示范堆投资。
技术协同:火电调峰经验可支撑未来聚变-裂变混合能源系统集成。
2. 中国能建(市盈率11.47)
核心突破:牵头热核聚变发电岛概念设计,探索聚变能规模化利用路径。
工程能力:依托葛洲坝集团积累的巨型工程经验,推动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建设。
3. 东方电气(市盈率13.94)
设备供应:为环流器二号M装置提供磁体线圈,突破大尺寸超导线圈制造工艺。
国际合作:参股公司东方重机参与ITER项目主设备研制,覆盖核聚变与核裂变双赛道。
4. 中国核建(市盈率14.25)
工程验证:承建ITER杜瓦底座,掌握超低温、高真空环境施工技术,为CFETR建设奠定基础。
5. 利柏特(市盈率16.87)
关键部件:核电气体分离装置用于ITER氚燃料循环系统,氚提取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6. 纽威股份(市盈率18.34)
阀门龙头:向ITER项目供应核级阀门超6000万元,耐高温高压性能通过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认证。
7. 海陆重工(市盈率20.04)
设备兼容性: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设备制造经验迁移至聚变堆,参与石岛湾示范工程验证技术可靠性。
8.国光电气
该公司聚焦于偏滤器和包层系统的研发,积极参与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的工程化准备工作,并在多个项目中获得了设计标的。
9.合锻智能
该公司承接了BEST项目的核心关键部件——真空室扇区核心部件、窗口延长段以及重力支撑等制造任务。

五:在颠覆性能源革命前夜布局
可控核聚变已从“科幻概念”迈向“工程验证”,低估值企业凭借技术卡位与工程能力,有望在产业爆发初期获得超额收益。投资者需聚焦“材料-设备-工程”三大核心环节,同时警惕技术路线迭代与政策风险,在模糊的正确中捕捉确定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