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二年(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建号 "仲家",此举引发天下诸侯共愤。
时为袁术部将的孙策趁机宣告独立,以其长期经营的江东五郡(丹阳、吴、会稽、豫章、庐陵)为根基,正式脱离袁术势力。

这一政治决策不仅标志着孙氏集团的独立崛起,更开启了江东六郡格局的形成进程。
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从袁术部将到汉室臣属的身份转型孙策的父亲孙坚曾为袁术麾下重要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年)孙坚战死荆州后,孙策率余部依附袁术,成为其攻略江东的主要将领。
至建安初年,孙策已先后攻克丹阳郡(治宛陵)、吴郡(治吴县)、会稽郡(治山阴),并将豫章郡(治南昌)分置为豫章、庐陵二郡,形成对扬州南部五郡的实际控制。
然而袁术的称帝行为构成政治背叛,孙策敏锐意识到脱离袁术的必要性 —— 既避免与乱臣贼子同流,亦可借汉室名义整合资源。
孙策采取的首要策略是向汉献帝政权输诚。建安二年,他主动遣使许昌,承认东汉朝廷的正统地位。时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正需拉拢地方实力派,遂以汉献帝名义任命孙策为骑都尉、会稽太守,授命其参与讨伐袁术的军事行动。
尽管孙策对仅获 "骑都尉" 这一杂号将军及会稽太守的职衔不满(其时其实际控制范围已远超会稽一郡),但通过接受朝廷册封,成功完成从袁术部将到汉室命官的身份转换。
随后,曹操特使根据实际情况,追加 "明汉将军" 称号,虽非重号将军,却赋予孙策统摄江东诸郡的合法名义。这一政治操作使孙策获得征讨袁术的道义优势,也为其后续整合地方势力提供了制度依据。

正当孙策筹备讨袁军事行动时,原扬州牧陈瑀趁其主力集结于钱塘(今杭州)之机,图谋颠覆。陈瑀虽已失势,却仍保有朝廷任命的扬州牧头衔,具有一定政治号召力。
他派遣使者携带三十余枚印绶,联络江东地区的山贼及地方豪强,试图策动叛乱以收复扬州。这一事件暴露出孙策政权的结构性问题:其时江东诸郡虽由孙氏亲属(如丹阳太守吴景、豫章太守孙贲)及旧部(如吴郡太守朱治)掌控,但彼此间实为军事联盟关系,缺乏统一的行政统属体系,地方势力对孙策的认同度尚未稳固。
孙策迅速做出反应,遣吕范、徐毅率军突袭陈瑀盘踞的海西(今江苏东海),一战击溃其部众,俘获其家眷及部曲。此役虽解除了威胁,但促使孙策深刻认识到内部整合的紧迫性。
建安三年(198年),他亲率大军进入丹阳郡,驱逐袁术所置太守,武力平定宣城以东地区的山越势力,并通过招降太史慈等地方武装首领,将丹阳郡纳入直接控制。
同时,孙策采取军事集权措施,任命周瑜为建威中郎将,拨给两千精锐士卒,使其成为独立统兵的重要将领。这一举措既强化了核心军事力量,也标志着孙氏集团从依赖亲属部将的松散联盟,向以孙策为核心的集权军事政权转变。
在豫章郡方向,原扬州刺史刘繇于建安元年(196年)败逃至此,趁豫章太守周术病逝之机图谋割据。然而刘繇势力内部派系林立,加之袁术所派豫章太守诸葛玄(诸葛亮叔父)与刘繇发生冲突,导致豫章局势混乱。
至建安三年刘繇病死后,该郡陷入群龙无首状态。孙策趁此机会,通过军事威慑与政治招抚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平定豫章、庐陵二郡,确立了对扬州南部核心区域的控制。

袁术的称帝行为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建安二年至建安四年间,先后遭遇吕布、曹操的军事打击,加之江淮地区爆发严重旱灾,导致其势力迅速崩溃。建安四年(199年),袁术病逝于江亭,其控制的九江郡(治寿春)等江北地盘被曹操占据,而江南诸郡则成为孙策扩张的主要目标。
庐江郡(治皖城,今安徽潜山)的归属成为关键。该郡本为孙策于建安四年初所攻克,但袁术违背承诺,以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采取韬略,先以重礼结好刘勋,诱使其率军远征豫章上缭(今江西永修)以解决粮荒问题,随后亲率两万大军奇袭皖城,一举攻占庐江郡治。
刘勋败逃荆州,向刘表求援,刘表派江夏太守黄祖率军支援。黄祖部曾于初平三年射杀孙坚,此次战役遂成为孙氏集团的复仇之战。孙策亲率大军进击黄祖于沙羡(今湖北武汉),歼灭其部众两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解除荆州势力对江东的威胁。
占据庐江郡后,孙策挥师西向,巡视豫章、庐陵二郡。此时两郡的地方豪族与残余势力,鉴于孙策的军事威慑力与汉室授权的合法性,纷纷归附。
至此,扬州刺史部所属的丹阳、吴、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除九江郡北部为曹操控制外),均纳入孙氏政权的统治范围。这一区域的统一,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地理基础,形成了与中原曹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等势力并立的格局。
孙策政权的崛起及其历史意义从建安二年脱离袁术到建安四年平定庐江、豫章,孙策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地方军事领袖到江东统治者的蜕变。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上借汉室名义构建合法性,军事上通过快速机动战消除内外威胁,组织上逐步建立以亲属与核心将领为支柱的集权体系。尽管孙策于建安五年(200年)遇刺身亡,但其奠定的六郡基业成为孙吴政权的核心疆域。
此后孙权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山越人口、发展屯田经济、构建水军力量,使江东地区成为三国时期稳定的割据政权之一。
孙策的创业历程,实为汉末乱世中地方精英通过政治谋略与军事手段实现区域性政权建构的典型案例,其历史经验对理解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文本来源@妖火说历史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