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制造业的历史长河中,美国造船业曾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巅峰时期的辉煌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美国造船业已陷入困境,与蓬勃发展的中国造船业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引发了人们对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思考。

一、昔日辉煌:二战时期的造船巅峰
20 世纪中期,美国造船业的实力举世无双。二战期间,其造船厂展现出惊人的生产能力,能以极快速度产出大量战舰和运输船。例如,建造一艘排水量超万吨的 “自由轮”,美国仅需 28 小时,这一壮举背后是美国强大制造能力和全球霸权的有力支撑。到 1975 年,美国造船业的规模与技术稳坐全球头把交椅。

二、盛极而衰:逐渐陷入困境
但随着全球化和去工业化浪潮来袭,美国造船业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多次遭遇严重危机。制造业外包和产业转型,致使美国造船厂数量不断减少,生产能力大幅下滑。如今,美国民用造船业近乎消失,全球市场份额不足 1%。反观中国、韩国和日本,造船业迅速崛起,主导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在技术与生产效率上超越美国,成本更低、产能更高。2014 年,中国荣登全球第一大造船国宝座,如今更是手握超 60% 的全球市场份额。
三、挽救之举:《美国船舶法案》出台
为挽救衰退的造船业,2023 年 12月美国国会推出《美国船舶法案》,对在 “受关注国家”(尤其是中国)船厂维修且悬挂美国旗帜的船只征收 200% 关税。这一政策是美国对外部压力的回应,也是试图挽救本国造船业的无奈之举,只是能否逆转困境仍充满疑问。长期产业空心化和人才流失,使美国造船业再度崛起困难重重,其船厂生产能力不足,连简单集装箱船都难以与中国竞争。

四、中国崛起:强大产业体系助力
中国造船业崛起得益于庞大产业体系和强大制造能力。政府大力支持,出台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依托完整工业链条和高效供应链管理,中国造船厂短短几年就超越传统造船大国,成为全球造船中心。不仅能生产常规船舶,在豪华游轮、LNG 运输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含量船舶领域也取得显著突破。2024 年 4 月,中船集团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 55.8 亿美元的 18 艘大型 LNG 船订单,刷新全球单笔造船订单记录。而且,中国造船厂技术领先、成本低,还有众多专业院校培养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共同推动造船业快速发展。

五、航运困境:“琼斯法案” 的双刃剑
美国民用造船业衰退的同时,航运业也面临严峻挑战。自 20 世纪初实施的《琼斯法案》,要求美国国内航运由本土制造船只执行。这一政策起初为保护造船业,如今却成航运业 “救命稻草”。许多美国船东只能继续使用陈旧船只,甚至维修老旧船只。虽然该法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航运业生存,但成本极高,无法推动造船业复兴,还导致美国国内运输成本飙升,消费者面临高物价压力。

六、未来展望:美国能否重振雄风?
美国政府出台激进关税政策刺激造船业,然而能否逆转衰退仍是未知数。中国、韩国等国造船业技术和生产效率领先,主导全球市场。美国要夺回市场份额,不仅需提升技术水平,还要恢复制造业竞争力,这对金融化日益严重的美国经济是巨大挑战。同时,美国需重视造船业生态系统建设,包括人才培养和上下游产业链完善,因为造船业复兴需要完整工业体系支撑。
美国造船业的兴衰与中国的崛起,反映了全球制造业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从全球造船领导者,沦落到依靠保护主义政策维持生存,而中国凭借强大制造能力和先进技术成为行业领军者。未来,美国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将决定其能否重回造船业巅峰,这也将对全球航运和制造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