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绝非改朝换代:东北最大的贡献就是吹响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缘史记 2025-03-14 10:17:07
前言

1948年12月30日那天,毛主席在西柏坡写下了气势恢宏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文章后来成了1949年的新年贺词。他在里头深刻阐述了解放战争的重大意义。其实,解放战争的目的绝非简单换个朝代,而是要靠革命手段,把那些反动势力连根拔起,让中华民族从此挺直腰杆,让中国人民彻底翻身解放。

就在毛主席撰写那篇气势磅礴的文章前的一个月,时间定格在1948年11月2日,四野在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带领下,在辽宁和吉林那边把辽沈战役给打赢了,一下子干掉了国民党军47.2万人,拿下了三大战役的头一仗胜利。这一仗打完,人民解放军的人数就超过了国民党军,还把东北全境给解放了。最关键的是,有了东北这个大后方的全力支持,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就正式打响了。四野也借着这个势头,顺利出了山海关,从东北一路往南打,最后连海南岛都插上了红旗,这可是立下了千秋伟业……

东北在解放战争中的巨大作用,那是必须得承认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东北地区为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的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在战争中,东北人民拿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积极参军参战,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物资支持。同时,东北的工业基础也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那些工厂日夜不停地运转,生产出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战斗。可以说,没有东北地区的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胜利将会更加艰难。因此,东北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是不能被任何人所忽视的。这份历史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解放战争时,为啥三大战役的第一仗要在东北开打?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关门打狗”的好策略,还因为东北那边咱们已经有了扎实的根据地。再加上,它挨着苏联、朝鲜和蒙古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地理位置也挺好。更重要的是,东北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人口也多,这些都是打赢仗的关键。

到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前那会儿,东北的重工业老厉害了,占了全国产值的九成。那儿有55家兵工厂,一年能造出1700多万发子弹,150万颗手榴弹,50万枚炮弹,还有2000门大炮。铁路网也是不得了,总共有14000多公里。说到农业,东北每年能产出1200万到1300万吨粮食,是全国产量最高的地方,简直就是个大粮仓。

再说,从1945年抗战打赢后到1948年那会儿,四野部队一共招了160万东北的战士,还有4.3万兵工厂的工人。这些人训练得好,装备也到位,在辽沈战役里那可是顶梁柱。

农民心声:土改让东北老乡真正站起来了土地改革在东北大地掀起了一场巨变,让那里的农民们迎来了新生。这次改革,真的是做到了农民们心里去,让大家伙儿看到了希望。以前,土地都掌握在地主手里,农民们辛苦一年,到头来也就能混个温饱。但土改一来,这一切都变了。土地重新分到了农民手中,大家伙儿成了土地的主人,心里那个美,真是没法说。有了土地,农民们干劲儿更足了。他们开始精心打理自家的田地,盼着能有个好收成。这土改,真是让东北的农民们彻底翻了身,从以前的苦日子里走了出来,过上了自己说了算的好日子。所以说,这土改,真是民心所向,让大家伙儿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让东北的农民们真正站了起来。

在辽沈战役那会儿,不光有四野的战士们积极参军,还有超过300万的民工在前面支援。他们捐了2000大桶豆油,200万斤盐巴,还有12万9千辆大车、30万头牲口、100万套棉衣和1万9千节火车皮的生活用品。另外,他们还修了2185公里的路和383座桥。四野的部队打到哪儿,这些民工们就跟到哪儿。为啥他们这么拼,要投身到解放战争里头?还不是因为毛主席搞的土地改革,让他们翻了身。这些以前受压迫、被剥削的佃农,头一回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了新国家未来的主人。

说起伪满洲国那时候,日本鬼子和那些汉奸坏蛋,不光是明抢土地,还搞了个啥《农产品强制出售条例》,害得东北的老百姓连自家种的大米都吃不上。好不容易等到抗日战争打赢了,想着能过上好日子,结果国民党政府一来,带的竟是些还乡团。东北的农民一年到头得给国民党政府和地主交上二百多万吨的粮食地租。交完了这些,家里连一百公斤的粮食都剩不下。为了活下去,有的人家只好卖儿卖女,有的则被逼得签高利贷。

共产党到了东北后,东北局立马行动起来,让各个根据地都搞起了土地改革。他们把日本鬼子、汉奸、恶霸地主和国民党那些大官占的地都收了回来,然后免费分给农民,还给发了土地证。对于那些好人家的老爷,还有那些没干过坏事的中小地主和富农,东北局就没那么狠了,要么是找人帮忙说说理,要么就花钱买他们的地。拿辽宁省来说吧,辽沈战役开始前,辽宁的解放区花了2.2亿东北币,买了78万亩地,全部分给了穷苦的农民兄弟。

农民拿到土地后,很多人都主动报名参军或者去前线帮忙,出现了好多感人的英雄故事。就拿吉林龙井的李玉今来说吧,共产党来了,她这个原本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后来竟然当上了村农会的副主任。她家分到了地,还组织大家一起搞了个农业互助组,生产搞得红红火火。李玉今不光自己干,还鼓励家里人去前线。丈夫牺牲了,她又把小叔子送去参军。毛主席见到李玉今时,夸她说:“你真是好样的,接着丈夫的班,把革命干到底。”

1948年10月10号到15号那几天,国民党东进兵团天天都带着三到五个师的兵力,猛攻塔山阵地。咱们这边,主要是些农家子弟组成的四野第四纵队34团的战士们,他们人少但勇猛,一个人能顶十个,跟国民党军硬碰硬。子弹和手榴弹用完了,他们就捡石头砸,石头没了就直接上手肉搏。就连阵地旁边的一棵大榆树,都被打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可就是这么拼,战士们还是把阵地给守住了。在塔山这场大战里,他们可是立了大功。辽沈战役打完后,34团就被叫做塔山英雄团,那棵老榆树也跟着沾光,成了塔山英雄树。

在攻打锦州的战场上,有个叫梁士英的战士,他原本是地主家的放牛娃,后来做了长工。当部队被两挺重机枪挡在锦州城外的一座暗堡前时,是他,主动站了出来。他二话不说,拿起爆破筒就往前冲,用自己的胸口紧紧顶住,决定和敌人拼了命。就这样,他年仅26岁的生命,换来了大军继续前行的道路,为解放锦州立下了大功。

上面提到的那些英雄,原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之所以那么拼命,甚至愿意搭上自己的性命,就是因为心里明白,解放战争可不是换个皇帝那么简单的事儿。这是千千万万劳动大众第一次尝到真正自由的滋味。只有当解放军来了,把反动派赶走,东北的老百姓才会发自内心地笑起来。

鞍钢新风貌起源:员工热心工作,东北工人真正成为工厂主人在早期的日子里,鞍钢展现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工人们纷纷投入生产,热情高涨。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工人阶级不再只是劳动力,他们真正实现了自己管理工厂的愿望。大家齐心协力,把鞍钢当作自己的家,用心去经营,用汗水去浇灌。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像是鞍钢宪法的最初形态,预示着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人地位的提升。工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不仅是生产者,更是工厂的主人。

说起前三十年,大伙儿肯定对鞍钢宪法不陌生。这其实是鞍山钢铁公司搞出来的一套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法子。说白了,就是为了搞技术革新,发动大家一起来干,让工人也能参与到管理中,干部,得下基层劳动,一块儿改掉那些不合理的规矩。这样,干部、工人还有技术人员就能更好地配合起来。你们知道吗,其实在辽沈战役那会儿,东北解放区的企业里就已经有了鞍钢宪法的影子。为啥?还不是因为工人阶级站出来了,咱们东北的大后方生产才有了稳稳当当的保障。

大连建新公司是咱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头一个现代化的军工大厂,辽沈战役时用的好多枪炮子弹都是那儿造出来的。为了让工人们真正当家做主,干劲儿十足,建新公司特别讲究民主,选了工人代表进管理层。而且,公司的头头儿们也都很接地气,经理经常下到车间跟大家一起干活,还帮忙解决工人们的家里事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好多像老工人吕昌发这样的优秀榜样,被评为了一等模范。

赵桂兰出身贫寒,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11岁那会儿,就得去日本人的工厂里做苦力,整天挨打受骂,过得那叫一个惨。直到东北被解放,她才在党的帮助下,开始识字读书,还在工厂里管起了事儿,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大连建新化工厂干活的时候,赵桂兰为了保住国家的财产和工友们的性命,眼瞅着一个雷泵就要炸了,她二话不说,直接扑了上去。结果,地面被炸出了个大窟窿,她的左下臂也被炸飞了,头和身子都受了重伤。因为有了像鞍钢宪法这样的东西,辽沈战役那会儿,东北的工人们都把工厂当成了自个儿的家。他们拼命干活,给党和解放区政府挣钱,保护公有制,同时也觉得自个儿有面子,干活有底气。

众人拾柴火焰高:辽沈战役获国际友人大力相助在辽沈战役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咱们可不是孤军奋战。国际上的朋友们,还有广大的国际社会,都纷纷伸出援手,给了咱们莫大的支持。那时候,物资紧张,装备短缺,但咱们的国际伙伴们可没少帮忙。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把急需的物资送到咱们手上,让咱们的战士们有了更足的底气去战斗。除了物资上的援助,还有精神上的鼓舞。国际友人们对咱们的正义事业表示了坚定的支持,他们的声音,如同号角一般,激励着咱们不断前行。所以说,得道多助这话真不假。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国际社会和友人们的鼎力相助。他们的支持,如同及时雨一般,滋润了咱们的心田,也让咱们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念。

常言道,正义的事业总能赢得更多支持,解放战争因为站在正义一方,自然能获得国际社会和友人的援手。在辽沈战役那会儿,对东北解放区政府和我们四野来说,朝鲜给的帮助可是最大的。

为了帮助辽沈战役,金日成下令,朝鲜给四野送去了10万件军火,这批军火是由朝鲜人民军中央警卫团的头儿姜尚浩带队运送的。另外,四野那会儿正缺的有色金属、雷管、导火索、硝酸、无烟煤、甘油这些材料,朝鲜也都按照公平买卖的方式卖给了东北,加起来值3亿6千5百万东北币左右。大部分材料都是给了优惠价,还有,朝鲜咸兴兴南的化肥厂也免费给四野送了一批黄炸药。

另外,在四周还有三个来自朝鲜的部队,它们是156团、164团和166团,这些部队里总共出了3000多位各级的战斗模范。等朝鲜战争一开打,咱们中国的党和政府就把这三个朝鲜团交给了朝鲜那边。

除了朝鲜,还有一些日本的医生和护士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们以前是在关东军和那种有侵略性的开拓团里。日本投降后,这些人没地儿去,是四野接纳了他们,还给他们做了思想工作,让他们从以前的帮凶变成了共产党员,还懂得了国际主义精神。说起来,在解放战争那会儿,总共有4700名日本医护人员跟着解放军到处跑,救了不少伤员,大大降低了咱们战士的死亡率,还帮着解放军建起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这里面,有2730人参加了辽沈战役,另外2034人跟着四野进了关,被分到其他野战军里,继续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贡献力量。

结尾:把蒋介石推翻,让全中国获得自由

辽沈战役一打完,四野部队就在山海关郑重宣布要进军关内,他们高声呼喊,要打倒蒋介石,把全中国都解放出来。四野真的是说到做到,他们一路高歌猛进,解放了中国的很多地方,从北到南,最后还解放了广东和海南,让解放战争的胜利圆满收官。在支援全国解放的过程中,东北可是出了大力气,给关内的解放区送去了380万吨粮食、300万吨物资,还有20万吨钢铁和150万立方的木材。

三年来,那些在人民解放斗争和革命道路上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流传,永不消逝!

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大获全胜76年,还有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的光辉时刻。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