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高营长”死得这么惨!】

妙人儿 2025-04-14 10:27:29

(原创)

许多影迷或许对电影演员冯喆感到陌生,可一提起《南征北战》里的“高营长”,便会恍然大悟。冯喆演艺生涯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如《金沙江畔》中斗志昂扬的指导员金明、《羊城暗哨》里的虎胆侦察员王练、《铁道游击队》中睿智的政委李正 、《沙漠追匪记》里英勇献身的骑兵班长钟永胜,以及《桃花扇》中的公子哥侯朝宗。他戏路宽广,能驾驭不同类型角色,无论是文人武将,还是古今人物,都能演绎得入木三分,堪称当之无愧的“性格演员”。

冯喆1920年生于天津,祖籍广东南海,家庭是典型的中国上流社会家庭。父亲毕业于哈佛大学,母亲是大茶商之女,他就读于美国圣约翰大学机械专业,一家人都能流利使用英语交流。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冯喆辍学回沪,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大提琴。

1944年,在演员韩非推荐下,热爱文艺的冯喆进入“美艺剧团”,开启演艺之路。他凭借良好素质、倜傥风度和英俊相貌崭露头角,在《日出》《家》等多部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45年7月初,冯喆进入上海国泰影业公司,主演《裙带风》《忆江南》等电影。当时,身材高挑、气质儒雅的他与王心刚、张勇手、庞学勤并列电影界“四大英俊小生”,成为一线明星 。

1946年初冬,26岁的冯喆观看话剧《棠棣之花》时,对女演员张光茹一见钟情。即便有众多女孩倾慕冯喆,可他心里只有张光茹。后来张光茹在冯喆主演的《龙凤花烛》中演妹妹,二人朝夕相处,感情升温。在国泰影院看英文原版《红菱艳》时,冯喆为不懂英文的张光茹小声翻译,影片结束,他们的感情也得到升华。

1948年,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冯喆应邀赴港拍戏,一年内主演《恋爱之道》《结亲》《春去冬来》三部影片。1949年5月7日,29岁的冯喆与19岁的张光茹在香港六国饭店举行盛大婚礼。婚后,两人回到上海,开启幸福的二人生活。

然而,事情并未一直向好发展。冯喆事业如日中天,深受观众喜爱,一些好事者常在张光茹面前暗示她要留意冯喆情感动向。张光茹本就因曾被袍哥公子欺骗而有心病,看到影片中冯喆与其他女人亲昵互动,便觉得丈夫可能不忠,疑心病发作。起初冯喆百般解释,却越描越黑,后来他只要和女生说话,都会被张光茹怀疑。

冯喆想通过孩子维系婚姻,可张光茹小时候家境贫穷导致疑心病越来越重,几次怀孕都故意流产,最终丧失生育能力。在家里找不到寄托、在丈夫身上缺乏安全感的她,决定回成都重操旧业,认为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自此,夫妻二人分隔两地,各自发展事业,感情也如冬日积雪,慢慢消融。

1954年,冯喆在《淮上人家》中扮演男主角高黑子。当时淮河流域爆发血吸虫病,演戏认真的他为剧情需要,毫不犹豫跳入淮河边水塘,不幸染病,最终摘除脾脏和胰腺才保住性命。失去脾脏后,他的免疫功能受损,身体健康大受影响。

有一次冯喆上街购物,在百货公司遇到一位相貌出众的女士,对方多看他一眼后,鬼使神差地,冯喆竟跟着女士走了一段路,结果到了派出所。原来女士是便衣警察,她将此事报告给上影厂。生活中木讷的冯喆百口莫辩,也懒得解释,没把这当回事,而上影厂却对他作出顶格处分:工资降两级,开除党籍。

1961年,“大跃进”的负面影响显现,国家对电影制片厂进行调整,上影天马厂与四川峨眉厂合并,厂址定在成都。冯喆被列为首批入川援助峨影厂建设人员,名义上是照顾夫妻两地分居,实则是因“生活作风不正”被再次惩罚。

到成都后,冯喆想与张光茹和好,可张光茹听说“跟踪事件”后,坚决不肯原谅,冯喆辩白无效,无奈搬入峨影厂宿舍,夫妻分歧未能弥合。精神苦闷的冯喆借酒消愁,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贫困潦倒,靠吃树叶、树皮和杂面充饥,患上严重胃溃疡。因无戏可拍,他投身新厂建设。直到1963年,上影厂来四川拍《金沙江畔》,他被临时借去主演指导员,后又受西影厂邀请主演戏剧片《桃花扇》。

1966年“文革”爆发,峨影厂掀起对“文艺黑线”的批判。刚从珠影赶回的冯喆,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等帽子,成了造反派的批斗目标。他解放前赴港拍戏的经历被当成不可饶恕的过错,即便他极力辩解,仍逃不过残酷的批斗、肉体折磨和人格侮辱,精湛演艺与优厚待遇竟成“原罪”。

冯喆的妻子张光茹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被送进学习班,为求自保与他划清界限,还举报他,导致冯喆惨遭毒打,伤心不已。一位敬佩他的小学女教师冒险接近,事情败露后,女教师被送农村改造,冯喆也罪加一等。

1969年春,四川省文化系统人员前往大邑县刘文彩庄园收租院改造,冯喆因“三名三高”被当作“专政对象”。学习班里,他承受着“天天读”“大批判”和重体力劳动,主演的《桃花扇》被批为“大毒草”,他还被强迫穿戏服游街。学习班结束前,“专政对象”被严刑逼供。6月2日,高音喇叭呼喊冯喆,次日造反派宣布他畏罪自杀。一代影星就此含冤陨落,年仅48岁。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