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收复了台湾以后进京面圣,他担心康熙会杀了自己?这是为何?

青梅说旭史 2023-04-29 13:33:26
清朝初期,1680年,姚启圣夺回台湾后,战战兢兢地入京拜会康熙,他知道自己这次来,康熙必杀自己,却不想,一向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康熙竟然没有动手,这是为什么?

《康熙王朝》中,康熙告诉姚启圣,“朕在心里早已将你千刀万剐。”

这一点,史书上并未有记载,不过姚启圣的行为古怪,确实是得罪了很多人,犯下了很多错误,但朝廷对他无可奈何。

姚启圣本是浙江人,虽然自幼习文,但有一种英雄气概。

顺治初,政治动荡不安,各地反清猖獗。

他在途经通州的时候,受了一位地头蛇的欺凌,一怒之下,投靠了清军。

当时,大清有意拉拢汉人,便欣然让他做了个知州,哪知道,姚启圣一上位,就把这个地痞给打死了,自己也立即辞职。

他虽然报仇了,但也是借着朝廷的手。

直到康熙3年,姚启圣才甘心做清官,应试而出,一举拿下县试榜首,自然被任命为香山知县。

那时台湾是郑家的天下,为了防止边防司与台湾有勾结,危害国家安全,朝廷便对其实行了禁海。

因为各种原因,清廷始终没有收回台湾,可是沿海的渔夫们靠着大海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姚启圣看到这一幕,便不顾朝廷的禁令,私自打开了一条海禁之路。

姚启圣是个古怪的人,不喜欢讨好大臣,甚至经常和大臣作对。

这些人一看他犯了错,便纷纷上书,要革职。

姚启圣并不慌张,索性从商,因其机敏,数年不为官,便成了一名富商。

1675年,康熙正在努力稳定三藩,靖南王爷耿精忠率领大军,直逼江浙,富商姚启圣当即捐资捐物,并纠集百余名军士,协助朝廷镇压。

于是康熙再一次宽恕他,仍留他为官。

后来,姚启圣成为福建的总督,康熙帝为恢复台湾作好了一切的准备。

姚启圣是个老练的人,所以他成为了帮助清廷夺回台湾的重要人物。

首先,他在海岸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劝说,瓦解了岛上的人心,然后,他将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了消灭顽固派的行动中。

1681年,姚启圣剿灭敌军十九个营寨,并派兵过海,收编了两个高级将领投降。

由于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

台湾已是近在咫尺,突然一份折子摆在康熙的案上。

左都察史官徐元文参奏,称姚启圣为香山知县期间,有过多的污点,本来应被革职,只是官府宽宏大量,给了一次机会。

他不但性格古怪,而且在治理方面,往往会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

徐文元说姚启圣是朝廷命官,但有些时候花钱大手大脚,显然是得了不义之财。

他又强迫当地地主家的外孙为妾,做了不少坏事。

他带兵打仗的时候,总是我行我素,不听任何人的劝告。

再加上他身为一方总督,偶尔也会因为自己的私心,而对自己的属下跪拜,实在是有失身份……总而言之,这个姚启圣实在是无可救药,一定要严惩,以维护朝廷的律法。

姚启圣受了冤屈,只得再写一份折子,申辩一番。

他说自己家里确实有小妾,但那都是很早以前就有的,强行娶了一个乡绅的孙女做小妾,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他还说,他给军队捐了十五万两银子,都是他以前做生意赚来的,从来没有收过别人的钱。

至于其他大臣的不满,在姚启圣看来,那是因为他给了对方投降将领不少好处,让对方投降,结果对方投降人数太多,他一时间没有钱给了,所以才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姚启圣虽然口口声声说得风平浪静,但实际上,他为了筹集军资,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惹怒了当地的豪强,得罪了不少官员。

只是当时,台湾已至紧要关头,朝野上下,康熙虽未治其罪,却也深知其“劣迹”。

1684年,夺回台湾,姚启圣惶惶不安地进京,心想狡兔死,良弓藏,康熙定要借此机会处置自己。

也许是康熙看出了他的想法,所以才不愿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绝情。

又或者,康熙知道要成大事,就必须要有姚启圣这种老谋深算的大臣,所以才会对他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

总而言之,康熙没有责罚他,更不嘉奖,只是默不作声地将他打发回家。

姚启圣回到家乡不过半年,便因病而死,终年58岁。

在他死后,还有人找他麻烦,说他为了造船,虚报了四万两银子的军费。康熙得了消息,吩咐不必再追。

姚启圣一生兢兢业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他却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清廉的人。

就连安葬的钱,也是他儿子到处借来的。

还好,康熙待他还算不错。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