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见到对沙皇一家人执行枪决的刽子手时说了什么

粤城时刻 2025-04-21 09:32:35

1951年,在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的一次党的接待会上,苏联元帅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遇到了彼得·扎哈罗维奇·耶尔马可夫。

耶尔马可夫是1918年参与处决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革命者之一,在当地被视为英雄。那天,耶尔马可夫主动走上前,想跟朱可夫握手,结果朱可夫直接拒绝了。

朱可夫还扔下一句话:“我不会同刽子手握手的。”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掷地有声,透着他对耶尔马可夫行为的反感和道德上的否定。

1951年的苏联是个啥情况。

那时候,斯大林还在台上,苏联刚打完二战没几年,全国上下都在忙着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斯大林的政策铁腕得很,党内斗争也激烈,军队和地方上都得听中央的。

对历史上的革命事件,比如处决沙皇家族,官方态度是高度肯定的,觉得这是布尔什维克胜利的象征。但民间呢,想法就没那么统一了,有人觉得这是革命必须付出的代价,有人却觉得杀一家老小有点太狠。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也就是现在的叶卡捷琳堡,当年就是沙皇一家被干掉的地方。这城市在苏联时期挺重要,既是工业重镇,也是乌拉尔地区的政治中心。

朱可夫那会儿被调到乌拉尔军区当司令,算是从莫斯科的高位上被“发配”过来的。而耶尔马可夫呢,作为本地“名人”,经常被请去参加党的活动,讲讲当年的事儿,地位虽然不高,但在地方上有点名气。

俩主角是谁:朱可夫和耶尔马可夫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生在俄罗斯卡卢加省一个穷农民家里,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得很。

他16岁就出去打工,后来被征去当兵,参加了沙俄的骑兵部队。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加入红军,1919年入了党,从一个小兵一步步爬到将军。

内战、抗日援蒙、二战,他都打过硬仗,尤其在二战里,指挥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最后还带兵攻进了柏林,硬生生把纳粹德国给干翻了。苏联人提起他,都得竖大拇指,说这是个军事天才。

不过,朱可夫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1945年二战结束后,他因为功劳太大,被斯大林猜忌。1946年,搞了个“战利品案”,说他私吞战利品,结果被降职,从莫斯科调到敖德萨军区。

1948年,又被扔到乌拉尔军区,管着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那一片。这时候的朱可夫,虽然还是元帅,但政治上已经有点边缘化了。他性格直,脾气硬,不太会拍马屁,这点在党内挺吃亏。

彼得·扎哈罗维奇·耶尔马可夫,1884年生在叶卡捷琳堡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家里信旧教,日子过得也不宽裕。1905年,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算是革命的老兵了。

1918年那会儿,他跟着雅科夫·尤罗夫斯基,参与了处决沙皇一家的事儿。据说那天晚上,他在地下室里开了好几枪,直接把沙皇和皇后给结果了。事后,他没啥心理负担,还觉得自己干了件大事,为革命立了功。

内战结束后,耶尔马可夫留在叶卡捷琳堡,干过警察局长之类的活儿。苏联官方对他这种“革命功臣”挺看重,经常让他去讲讲当年的故事,表彰一下他的贡献。

到1951年,他已经是个老头子了,退休在家,但地方上还把他当英雄供着。不过,民间对他的看法两极分化,有人觉得他是革命的象征,有人却觉得他就是个冷血杀手。

说起沙皇家族的处决,还得回溯到1918年7月17日。那天晚上,尼古拉二世、皇后亚历山德拉、四个女儿(奥尔加、塔季扬娜、玛丽亚、安娜斯塔西娅)和小儿子阿列克谢,被关在叶卡捷琳堡的伊巴契耶夫大楼里。

布尔什维克高层下了命令,说白军快打过来了,不能让沙皇一家落入敌手,得赶紧处理掉。尤罗夫斯基带着一队人,包括耶尔马可夫,把沙皇一家带到地下室,说是要转移,结果枪声一响,全给解决了。尸体后来被运走,扔进矿井,还泼了酸,毁得干干净净。

这事儿在当时被布尔什维克宣传成革命胜利的标志,但也留下不少争议。毕竟一家七口,连小孩都没放过,怎么看都有点不人道。官方不让多讨论,民间却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1951年的那次相遇

1951年,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的一次党的接待会上。这会是那种地方上的正式活动,请了些老革命和现任领导,大家聚一块儿聊聊过去、展望未来。朱可夫作为乌拉尔军区司令,自然得出席。耶尔马可夫呢,作为本地有名的“革命英雄”,也被请来了。

那天,耶尔马可夫看到朱可夫,估计挺兴奋。毕竟朱可是大名鼎鼎的元帅,他觉得自己当年的事儿也挺光荣,想跟朱可夫套套近乎。于是,他走过去,伸出手,想握个手,顺便聊两句。

结果朱可夫一看是他,脸色就不太对,直接把手背到后面,说了句:“我不会同刽子手握手的。”说完也没多解释,转身就走了。耶尔马可夫愣在原地,挺尴尬,后来也没再找朱可夫搭话。

这事儿听着简单,但细节挺耐人寻味。朱可夫那句话,不是随口说的,而是带着明显的态度。他没提沙皇,没提革命,就是直接把耶尔马可夫定义成“刽子手”,这词儿在俄语里可不轻,意思是干脏活的屠夫。

为啥朱可夫这么硬气

朱可夫为啥这么干?得从他的经历和性格说起。他打了一辈子仗,见多了生死,对杀戮这事儿有自己的底线。沙皇一家被杀的时候,他还在红军里当小兵,对这事儿肯定知道得很清楚。

可能在他看来,革命归革命,但杀女人小孩这种事,怎么也说不过去。耶尔马可夫亲手干了这活儿,还觉得自己挺英雄,朱可夫估计心里膈应得很。

再说,朱可夫那时候已经被斯大林整过一回了,政治上不太顺,心态也有变化。他不像有些人,凡事都得看上面眼色,他更愿意按自己的原则办事。

1951年,他已经55岁了,功勋卓著,地位稳固,不需要讨好谁。这种情况下,碰到耶尔马可夫,他没必要藏着掖着,想啥说啥,直来直去。

还有一点,朱可夫在军队里待了大半辈子,军人讲究纪律和荣誉。沙皇一家被杀,不是战场上的对决,而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这种行为在他眼里,可能压根不值得尊重。

耶尔马可夫还跑来握手,朱可夫估计觉得这人有点不自知,直接就怼回去了。

这事儿在当时没掀起啥大波澜,毕竟是地方上的小场合,报纸也不会报道。但在场的不少人记住了这一幕,后来口口相传,慢慢传开了。苏联社会对沙皇家族处决的态度,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官方说是革命需要,但民间总有人觉得这事儿做得太绝。朱可夫的反应,代表了一种声音:不是所有革命行为都值得歌颂,有些事就是错的。

对耶尔马可夫来说,这事儿可能是个打击。他一直觉得自己是英雄,结果被朱可夫这么当面否定,心里肯定不好受。不过,他也没啥办法反驳,毕竟朱可夫的地位和威望摆在那儿。之后,他继续过他的退休生活,再没跟朱可夫有过交集。

1952年5月22日,耶尔马可夫因为癌症死了,68岁。他葬在叶卡捷琳堡的伊万诺沃公墓,葬礼挺低调,墓碑上刻了他的名字和简单生平。结果没过多久,墓碑就被人泼了红油漆,后来还被砸过好几次。

红油漆显然是象征沙皇一家的血,有人觉得他是凶手,死后也得背骂名。这事儿一直断断续续发生到苏联解体,可见民间对他的评价有多复杂。

朱可夫的晚年比耶尔马可夫风光多了。1953年斯大林一死,他就被召回莫斯科,先当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升到部长,还进了中央委员会。

1957年,他跟赫鲁晓夫闹矛盾,被免职,退休在家。1974年6月18日,他死在莫斯科,77岁。葬礼很隆重,骨灰安放在克里姆林宫墙下。他留下的名声,主要是战场上的功绩,至今还是苏联军事史上的传奇。

0 阅读:209

粤城时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