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嘉便利单店盈利率85%,靠“合伙制直营”颠覆传统

钱有思维后消费 2025-04-18 22:50:59

“开店不盈利,开一百年都没用;开店不赚钱,一万家也是零。”这句被杨场宝反复提及的话,奠定了万嘉便利的生存根基。

作者:李睿奇

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在福建福州的街头巷尾,万嘉便利店的红色招牌早已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从社区到学校,从地铁站到写字楼,这些24小时亮着灯的小店,承载着无数人对便利生活的想象。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家如今拥有1200多家直营门店、85%左右单店盈利率的区域零售企业,竟是从1992年一家120平方米的杂货铺起步,不依赖资本输血,不追求规模神话,以一套“非典型”模式逐步成长起来的。万嘉便利的掌舵人杨场宝,也用30多年的创业实践书写了一部充满韧性与智慧的商业叙事。

在中国的便利店行业,加盟模式为主流发展模式。但是万嘉便利则是“合伙制直营”模式。不过这种模式与其他一些直营品牌近乎严苛的运营模式不同,充满了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既体现在开店选址方面,又体现在具体运营策略上。

万嘉便利这种充满灵活性的“合伙制直营”模式究竟是如何打造的?杨场宝又是如何带领万嘉便利在夹缝中突围?这家企业又是如何在市场竞争激烈、资本寒冬的多重压力下,依然保持85%左右的较高单店盈利率?近日,我们与百年万嘉集团董事长杨场宝聊了聊,深入探寻万嘉便利背后——“顺势而为、自然生长”的商业逻辑。

01 创业多舛 玉汝于成

要了解万嘉便利的商业模式,首先要了解杨场宝的创业故事。

时间拨回到1992年。彼时,杨场宝的大舅哥带他一起在福州晋安区洋下小区开了一家120平方米的“洋下自选商店”,这是他第一次接触食品零售行业。95年凭借新开两家大店的扩张,杨场宝在短短几年内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新开的两家大店月利润达到惊人的20多万元。

然而,1996年的一场修路工程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由于道路施工导致商业氛围消失,赢利能力最强的两家新店从盈利巅峰跌入亏损深渊,最终欠下60万元债务。杨场宝不得不依靠第一家洋下店的微薄利润艰难还债。

2002年,福州推行“农改超”政策,杨场宝他们抓住机遇,将洋下店改造为3000平方米的生鲜超市。但开业一年后,随着永辉超市的强势入驻,杨场宝他们原本生意不错的生鲜超市的业绩急转直下,经过近两年的恶性竞争,才勉强实现保本经营。这次经历让杨场宝意识到,依赖单一业态的商业模式充满风险。

为了在求生存谋出路,只能往小便利店方向发展。还好杨场宝带出山的小舅子张怀国2000年就开了几家小万嘉便利店,在2001年,杨宝场也挂万嘉品牌开了一家店,到2005年一共开了8家便利店,做到了稳根基奔小康。

然而,年轻气盛的杨场宝并未就此止步。他先后投资隧道工程和船运业务,却因建设方资金链断裂和美国次贷危机连续亏损700多万元。这些挫折让杨场宝彻底放下“不务正业”的幻想,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便利店事业中。不过,早年的商业经历,也锻炼了他的商业嗅觉。

02 顺势而为 自然生长

在商业世界中,企业战略规划往往被视为企业发展的“圣经”。无论是年度目标、五年计划,还是扩张蓝图,大多数企业都习惯于用精密的数字和时间表来规划未来。然而,万嘉便利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它没有预设每年新增100家或300家门店的硬性目标,也没有依赖总部的战略规划来推动扩张,而是由合伙人自下而上地驱动。就像自然界中的植物一样“顺势而为”,在经历寒冬的蛰伏后,一旦迎来春天的适宜环境,便会自然而然地抽枝展叶。这种“自然生长”的哲学,正是万嘉便利在竞争激烈的便利店行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据杨场宝回忆,万嘉便利的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杨场宝的堂哥因赋闲在家,被他动员参与找店。没想到,这一尝试彻底改变了万嘉便利的命运。万嘉便利独具特色的合伙拓店的模式不经意间打开了帷幕。

彼时,杨场宝提出,只要堂哥找到合适的店铺位置,就可以获得30%的股份,成为门店的小股东。这种“找店+投资”的模式,不仅让堂哥迅速积累了资本,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加入万嘉便利的拓店网络。

这样的创新改变让杨场宝受益匪浅。2014年开始也是便利店最好的春天到来。对外,由于亲朋好友的加入,万嘉便利的拓店网络不断裂变,对内,杨场宝把各个门店股份都分一部分给高管和店长,“由于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公司团队凝聚力就更强,漏洞大幅减少,所以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直营店规模!”

通过与杨场宝交流,可以把支撑万嘉便利不断发展的模式总结为“编外拓展团队+利益捆绑+强管控”。具体来说:

万嘉便利的拓店人员并非公司正式员工,而是通过利益驱动吸引的“合伙人”。这些人包括亲朋好友、前夫妻店老板、甚至供应商。他们凭借对本地市场的熟悉,主动寻找优质铺位。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自然生长”。杨场宝认为,与其依赖总部规划,不如让市场本身驱动拓店。由于早期的门店开出来都是赚钱的,于是第一批门店的“合伙人”的亲戚朋友也会被吸引,找上来的“合伙人”越来越多,形成了市场的自然裂变。正如他所说:“不是我去找店,而是店来找我。”通过这种方式,万嘉便利的拓展成本大幅降低,而成功率却显著提高。

找到店铺后,拓展人员以30%-40%的股份入股,与万嘉便利形成利益共同体。总部负责门店的日常运营,而拓展人员则专注于选址和店铺维护。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总部的拓展成本,还让拓展人员以“老板心态”对待每一间店铺。

更重要的是,这种利益捆绑机制让合伙人与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例如,2020年疾情爆发时,万嘉便利的股东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通过协调政府、街道、社区,帮助门店解决困难,让大部分门店得以正常经营,让忧心忡忡的员工有了坚强后盾,确保了企业能够稳健地渡过特殊时期。

门店经营是前端,对于后端的供应链来说,万嘉便利店也为供应商提供了有安全感的结算政策。当一些同行依赖账期维持现金流时,万嘉便利却以“超前结算”建立信用壁垒:春节前结清所有供应商货款,较合同提前1个月;40%商品现金采购,换取更低进价;与多个品牌战略合作。

03 拒绝泡沫 稳步发展

在商业丛林中,即便是最茁壮的植物,也需要定期修剪枯枝、清除杂草,以维持生态平衡。对于万嘉便利而言,“拒绝泡沫”正是其自然生长哲学的另一面——一种对内部系统的自我审视与净化机制。

“开店不盈利,开一百年都没用;开店不赚钱,一万家也是零。”这句被杨场宝反复提及的话,奠定了万嘉便利的生存根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万嘉便利并未盲目扩张,而是通过“开好店、关差店”的策略保持健康发展,并根据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从而保持85%左右的较高单店盈利率。

万嘉便利的选址标准极为严苛。总部会提供门店的历史数据,帮助拓展人评估商圈潜力。无论是社区、学校还是商业区,只要符合“高性价比位置”的标准,万嘉便利都会果断入驻。例如,在福州的一些新区,万嘉便利甚至在同一街道两侧开设两家门店,以抢占市场先机。这种选址策略的背后,是对本地市场的深刻洞察。杨场宝认为,选址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对于经营半年到一年仍无法盈利的门店,万嘉便利会迅速关闭,及时止损,由于是直营模式,万嘉便利店更容易掌握门店调整的主动权。万嘉所谓的“关店”有时候并不是门店消失,而是换个地方再看看,能不能树挪死店挪活,并会同时设备转移到更有潜力的新位置,尽可能降低“平移”店铺的损失。

从2020年疫情开始,万嘉便利不断优化门店,将之前所开的不赢利门店要求房东降租,如果不肯降租,就转让,转让不掉就直接关门止损,几年下来,除了拆迁和军产收回闭了100多家好店外,亏本或移店也闭了近300家店,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万嘉便利碰到了正在深入中国大陆市场腹地的日系便利店。面对日系便利店的鲜食攻势,要不要跟进?万嘉便利选择灵活应对的差异化路径:严控损耗:仅引入炸品、烤肠、玉米、茶叶蛋(损耗率<5%),关东煮等高损耗品限于部分门店(由于“福建满街都是小吃、如鱼丸、拌面、扁肉”,所以对关东煮依赖不大)。杨场宝的务实之举,让万嘉便利在鲜食战场避开无效内卷。

结语:

尽管当前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行业竞争激烈,但杨场宝始终保持清醒。正如他所说:“企业一定保住现金流,筑固基本盘,不要管明天更美好或者更惨烈,活好当下,才是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则。”

图:占地213亩的万嘉产业园

从一家杂货铺到千店门店,万嘉便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对抗市场,而在于顺势而为。真正的护城河,不只是在资本与技术,更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让每个参与者成为“老板”,万嘉便利构建了一张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网络。它不追求数字神话,而是将生命力注入每一家门店的土壤中,让商业生态如森林般自行繁衍、迭代。当行业不少企业将跑马圈地、向规模要效益视为发展准则时,杨场宝却选择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剔除那些看似繁荣却暗藏风险的“商业泡沫”。这种反直觉的策略,不仅是对市场周期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便利店行业“单店盈利才是生命线”的终极回答。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万嘉便利的“自然生长哲学”或许比许多宏大叙事都更具生命力。杨场宝用3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夯实护城河、拒绝泡沫,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0 阅读:26

钱有思维后消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