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里,黄亦玫以轮滑出场,那种自信到丝滑的感觉,真是无可言喻;而且要命的是,见了她,你就觉得,她这不是狂,是真的自信,并且自信得太有道理了。
男人——不管是少男,还是熟男的痴缠,诸如往她家里打电话、送鲜花、送礼物,在院子里唱歌喊她的名字啊之类的,她都习以为常视作理所当然,同时这些又似乎完全与她无关;

求职青莛的老板面试阶段,黄亦玫就敢跟老板姜雪琼提建议,入职后,以助理身份私自行动约到滕先生,违背姜雪琼的命令硬是把她送去医院,以及越过主管苏更生直接向老板递交项目书,加入项目的目的大概至少一半是为了接近庄国栋……
够自信吧!
那么,她凭什么这么自信呢?
撇开“大女主”剧的设定,即主人公本来就是这样塑造的,而单来考虑这个人物的塑造本身是不是符合逻辑。
首先必须说,因为她太美丽了。
亦舒的同名原著小说是这样介绍玫瑰的:
“玫瑰出落得如此美丽,蔷薇色皮肤,圆眼睛,左边脸颊上一颗蓝痣,长腿,结实的胸脯,并且非常的活泼开朗。”
说实话,单凭这几句描写是挺难让人有真切的感受的,但是刘亦菲满足了我们的想象。

不错,刘亦菲就是黄亦玫,就是说,刘亦菲的黄亦玫确实是“万人迷”。
不仅在家里,在外面也成为“中心”,是令人信服的。
到处都是“中心”,还想不自信?不膨胀已经很客气了吧。
反正同为美女的苏更生第一次见到黄亦玫时,是呆了两秒钟的,后来还提醒她,像她长得这么漂亮的,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可能也是阻碍。
然后是她确实有能力。
黄亦玫是中央美院的学生,学美术史的,成绩不错,考研对她来说不是“上岸”,而是延续过去的路,所以她不喜欢,想要换种方式生活。
也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不是考研没希望或者失败了,只好找工作。

求职接受万茜饰演的苏更生的面试,苏更生的问题是即兴的,因为黄亦玫的白衬衫领子附近没墨水弄脏了,在洗手间向尚且陌生的苏更生借了条丝巾,面试时苏更生就以为什么选这条丝巾为题进行考查,黄亦玫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仍能从产地到品质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老板姜雪琼面试时,黄亦玫也能在她补妆(就是面试题)时准确地建议她该用何种口红。
入职做老板的助理后,黄亦玫能迅速吸取同事的教训,在给老板送上食物时准确配置老板的“幸运色”。
公司业务线约不到的重要商业伙伴,黄亦玫略施手段就给约到了,促成了合作。
姜雪琼喝了酒,慢性胃溃疡发作,要回家喝水解决,黄亦玫坚持把她送到医院,帮她解决了身体危机。这种对老板听与不听的尺度把握,真是的是一种能力。

姜雪琼给了她一个评价,叫“胆大心细”。
你想,有这份能力,人家能不自信吗?
不过最要紧的,我觉得她的自信根本上还是来自原生家庭。
黄亦玫因为口不择言惹妈妈生气挨了一巴掌,逃出家后,就躲到了学校不肯回家。过了两天她身为清华教授的父亲送了她最喜欢的饭菜到画室找她。
父女聊了一会,黄亦玫说到父亲从来不批评她,父亲说了下面这段话:
你要是干了违法乱纪的事,不用我批评,法律就会来制裁,你要是干了违背道德的事情,舆论和良心就会来谴责你,还有些事呢,他没有对错,也没有标准,比如说感情,感情啊,它就像你这幅画,虽然我不懂,但我尊重你的表达。
这段话的意思自然再明白不过,不需要什么解读。里面饱含了深切的父爱,更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于个体选择与自由的尊重。

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框架下,这段话为黄亦玫,其实也包括每一个观众,指明了生活的方向。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规定了公民行为的底线。违法乱纪的事情,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更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而道德,虽然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但违背了道德,即便没有法律的惩罚,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自身良心的拷问。
然而确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感情这件事就非常典型。
黄父用画作为比喻,表达了他对女儿感情生活的态度:虽然他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女儿的画(即女儿的感情世界),但他尊重女儿的表达,尊重她的选择和感受。这一点,体现了黄父作为一个现代父亲,对女儿个人选择和自由的充分尊重。
通过这段话,我们也能看出《玫瑰的故事》这部剧所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充分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以上三点,特别是第三点,使得黄亦玫非常自信;尽管随着进入社会时间变长,她也会遭遇一系列的挫折,与她预期的估计大不相同,但自信的底色始终都在,也使她一直能够直面自己的人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