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造鸡蛋”的说法,一直是热议话题,甚至网上还流传出了“制造视频”。
用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还原蛋黄颜色,再大量添加三聚氰胺、工业明胶、甲醛、铝盐、增稠剂等。

这些网络视频宣称,一般消费者无法分辨人造鸡蛋,并且成本低至5~8分钱/枚,连1毛钱都不要。
人造鸡蛋被曝光后,鸡蛋消费量急剧下滑,因为大家都知道,吃这玩意对身体不好,特别是老人孕妇小孩,甚至“攻击”起了外卖鸡蛋。

答案是“不存在”,即便人类科技“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但确实无法造出鸡蛋。
鸡蛋壳平均厚度0.3mm,能承受3kg静压力,强度/重量比是混凝土的6倍,表面分布约1.5万个直径10-40微米的气孔,既能保证氧气交换,又能阻隔微生物入侵。

不论用3D打印技术,还是精密模具,都无法100%还原天然蛋壳,并且也无法形成如此多的气孔。
除了最外层的碳酸钙外壳,中层的外壳膜和内壳膜,也无法通过壳聚糖、明胶等复合仿生材料还原。

也就是说,以咱们当下的科技,连鸡蛋的外壳都造不出来,蛋清、蛋黄、蛋黄膜等也做不到人工合成。
一枚鸡蛋中富含大量营养物质,例如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A/D/E、维生素B族、胆碱、钙、铁、磷、锌、硒、叶黄素等。
要人工添加这么多营养物质,成本远超一枚鸡蛋,换句话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卖营养物质?非要做成鸡蛋?

如果以上只是从技术角度出发,那么以下可以从商业角度讨论。
咱不讨论100%还原鸡蛋,就说“勉强能凑合”,之前官媒就曾揭秘过,仅仅人造蛋黄和蛋清,成本都得40多一斤,这还不算人造蛋壳,如果全部算进去,人造鸡蛋成本至少50元/斤。
然而,鸡蛋才多少钱一斤,我们这菜场2~5元/斤,就算好点的,也才6~8元/斤。

成本一毛钱不到,每天生产80万枚鸡蛋!
如此夸张诱人的广告语,除了让消费者人心惶惶之外,还深深影响了一批商贩。
这就是一切的源头所在。

说直接点,有人在网上发布用海藻酸钠、明胶、色素、氯化钙、碳酸钙等材料,加工成鸡蛋的视频,然后干嘛?
收割韭菜啊!你心动了,就会去学,这批人的目的其实是赚取学费。

所谓的“人造鸡蛋”,也仅仅在外观上跟真鸡蛋有点类似而已,但距离真鸡蛋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2024年,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与食品安全调查报告》中得知,中国市面上销售的蛋类中,合格率超过97%。

橡皮蛋虽然看似离谱,但确实不属于“人造鸡蛋”。
如果饲料中的棉籽粕没有脱毒处理,就会导致超量的棉酚与蛋黄中的脂蛋白结合,导致蛋黄逐渐硬化。
另一个原因是储存不当。
当鸡蛋处于-10℃以下冷冻状态时,蛋黄中的水分子结晶会破坏蛋白结构,解冻后就会形成橡胶蛋。

点过外卖煎蛋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煎蛋吃起来口感很差,味同嚼蜡,甚至还隐隐有股塑料味,这难道就是人造鸡蛋?

其实也不是。
原材料是蛋白液+蛋黄液的预制蛋液,添加黄原胶、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等凝固成型剂,这样就能保证煎蛋的形状和厚度。
为了延长煎蛋的保质期,也可能再添加某些成分,一般来讲,这种煎蛋的批发价在0.5元~0.8元之间,口感确实欠佳。

为了迎合部分素食主义消费者的需求,有人从黄豆、豌豆、高粱、葵花籽等植物中提取蛋白质成分,经过pH调节、分离凝乳等多道工序后,制作成“植物鸡蛋液”。
植物鸡蛋没有真正鸡蛋的结构,基本都是以蛋黄酱、蛋粉的形式售卖,并且在营养上也远低于真鸡蛋。

由于研发成本高、加工复杂,以美国JUST公司生产的绿豆植物蛋液举例,355毫升售价55元人民币,是普通鸡蛋的3~4倍。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人类无法100%还原鸡蛋,那些说“人造鸡蛋1毛钱”的人,都是在收钱割韭菜,而真正的“植物鸡蛋液”,仅仅只是为了满足部分素食主义者的需求而已,大家放心购买鸡蛋,别被这些谣言给骗了。
脑子被驴踢了才会相信有人造鸡蛋
别辟谣了,食品工厂和餐馆根本不需要鸡蛋壳。
我今天才听一个朋友说可以造[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