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和世界级的自由港,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这里有世界级的建筑、快节奏的生活、时尚摩登的娱乐享受,这里既有现代化五光十色的琳琅满目,也有旧时代的古物古迹和朴素生活方式。所有的这一切,都吸引着大批的人前往这里,加入“港漂”一族。
港漂圈网站做过一个调查,1900名读者参与其中。调查发现大部分“港漂”族来自广东省,除此之外,排进前五的还有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大部份港漂们的工作岗位都集中在四大行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贸易及物流业与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香港的就业机会更大,留下来的也更多。“港漂”和“北漂”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北漂”们一般指在北京工作,没有北京户口、没有买房的一群人。但对“港漂”族来说,户口不是一个问题,到了香港就有身份证,享有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时间到了就成为永久居民。居住于香港连续7年或以上的中国公民就有资格成为永久居民,“港漂”们戏称为“七年之痒”。
但和“北漂”们一样,高额的房价、买不起房是很多“港漂”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香港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房价是全球最贵的地区,比美国纽约的房价还要很高。尤其因为香港人多地少,人口密集度居世界第三位(2021年),住房问题对“港漂”们来说就更加严峻。即使是有钱人,住着所谓的千尺豪宅,也差不多就是91㎡左右的公寓楼。而租一个这样的房子,如果靠近好的地段,要4万元左右一月的租金。
“㓥”字本意为“宰杀”,即将动物从肚皮切开,去除内脏,一分为若干。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了多赚租金的房东们,“聪明地”将原本只能整套出租的房子,㓥成几间,分别租给不同的住客。租金,顿时能翻几倍。
所以在小㓥(tāng)房中,卫生间和厨房常常设置在一个地方,燃气灶的旁边就是马桶,马桶上方安装着洗浴用的洒花。炒菜的时候遇到人要上厕所,炒菜的人得躲出去,等人上完厕所再进来炒菜;炒完菜燃气灶上得用锅挡着,避免洗澡的时候水洒进燃气灶里。这还算相对好一点的,还有更小面积的㓥房,只用共用的卫生间,人回到家里只能坐在狭窄的床上,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有人生动地形容这种房间为“棺材房”,因为它的面积确实比一个棺材大不了多少。
港漂生活经历分享
(一)乖乖女孩成了网瘾少女
小丽(化名)来香港是替母亲圆梦,因为妈妈很羡慕她的一位嫁到香港的朋友。在妈妈的鼎力支持下,小丽从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拼杀出来,孤身一人来到香港读书,成为了妈妈的骄傲。
小丽说,“她不适合这里”。在之前,她过的是作息规律的生活,她习惯了她的时间和日程被别人安排和填满,她也只有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根本不用自己去做选择。但大学校园生活带给她许多自由与选择,尤其是香港的大学,学生的自由度更高,时间久了,她渐感力不从心。更严重的问题是学业压力。她所在的大学是全英文授课,大一课程难度还跟得上,到了大二,课程难度陡然上升,加上她有点放飞自我,发现很难跟上进度了。跟不上进度导致她拖延了很多课程任务,越拖延就越跟不上,最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到了大三,小丽搬出了学校宿舍住,和同学在校外合租。她拒绝出门,拒绝上课,拒绝与人交流,甚至干脆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逃了好几门课。她内心也很焦虑,又不好意思和父母说,就通过网游来缓解焦虑。到最后,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瘾少女。
和妈妈通过电话后,小丽咨询了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好在在各方帮助下,她还是顺利毕业了。
(二)港漂七年的女孩
一个七年资深港漂,花了20万在香港求学,毕业至今月薪2万。她算了一笔账,每个月的花销为:房租6000元+网费水电费电话费800元+吃饭花销5000元+交通费800元+化妆品1500元+衣着打扮花销2000元。当然,她的化妆品用的是比较大牌的,像兰蔻、雅诗兰黛之类,不过,在香港这个购物天堂,同类牌子肯定比在大陆买要便宜。吃的就比较简朴了,据说连一碗面都不敢随便吃,因为一碗面动辄50元起步,所以一般就吃大家乐(快餐餐厅)。算下来,一个月剩不下多少钱,有时候稍微奢侈一下,收入还抵不了开支。
(三)港漂中的高收入人士
李先生老家在深圳,毕业后到了香港发展。现在,他和他妻子加在一起税前收入可以达到12万多元,属于“港漂”族中的高收入人群,而且在香港买了房(严格意义上,他已经脱离了“港漂”族了),每个月的月供3万多元。
因为摆脱了租房的困扰,所以他觉得香港其实很宜居,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价格也不算太贵,居民守法意识也比较高。
菜单中价格均为港币(HK$)
他比较了一下他们在深圳和在香港的吃饭的花销。在深圳叫一个外卖工作餐稍微好一点的几乎不低于人均30元,跟老婆两个人出去点几个菜,也随随便便就能超过200块钱。而在香港,如果在公司周围的小店挑一家吃,一个套餐大约花费40到50港币,吃的还不错,分量也还足。此外在Taste里面还可以买到60港币一大份的寿司拼盘,不到15港币一磅(0.9斤)的猪脚。所以在他的眼中,香港的消费除了住房,其他方面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我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为美好明天而努力的香港人”。
看到讲香港公民守法意识比较高我就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