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安保险“老牌险企”地位岌岌可危。
这是财务脆弱性、治理缺陷与合规失效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官网介绍,华安保险于1996年10月正式创立,总部设于深圳,注册资本21亿元人民币,主要经营各种财产险、责任险、信用保证险、农业险、意外伤害险、短期健康险和再保险业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全国性金融机构。
作为深圳老牌险企,华安保险近年深陷多重危机。
财务层面,2023年因踩雷碧桂园债券巨亏10.95亿元,2024年虽扭亏为盈(净利润1.06亿元),但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3.33%至151.45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95.41%,连续多个季度风险评级为C类,流动性风险与投资端修复压力并存。
治理层面,董事长职位自2019年空缺至今,管理层经历“大换血”——总裁李云焕一年内完成四级跳,副总裁数量从5人缩减至1人,原“海航系”高管集体出清,激进调整引发战略连贯性质疑。
合规层面,2024年累计被罚超500万元,涉及数据造假、虚构中介业务等顽疾,辽宁营口中支单笔287.6万元罚单创年内纪录,客户投诉量上升,声誉风险加剧。
当前,华安保险计划引入战投增资,但治理缺陷与业务收缩压力或持续制约转型成效,能否在2025年实现风险评级回升与盈利稳定,成为存续关键。
01
财务指标“过山车”,扭亏为盈难掩偿付能力短板
翻开华安保险的财报不难看出,近两年业绩波动剧烈,盈利根基不稳。
2023年因投资碧桂园债券暴雷巨亏10.95亿元,这是华安保险创立以来最大亏损;2024年通过业务收缩、资产减值计提减少等操作,叠加市场回暖影响,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06亿元,但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3.33%至151.45亿元,显示业务收缩压力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华安保险2024年三季度单季净利润亏损1032万元,全年盈利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的质疑声四起。

不仅如此,华安保险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风险评级持续垫底。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险企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风险综合评级>B类三项指标。聚焦于华安保险,截至2024年四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95.4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35.73%,不仅环比有所回升,而且均高于监管红线,但风险综合评级连续多季度为“C”,触及“偿付能力不达标”的监管认定。

自2022年一季度风险综合评级首次降至C类后,华安保险连续多个季度未能重返B类,成为行业唯一上榜的深圳险企。监管要求C类公司需提交整改方案,但股权质押率高、股东流动性危机间接加剧治理风险。
据2024年4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华安保险11家股东全部或部分股权都存在质押或冻结状态,合计持有21亿股,其中17.63亿股被质押,占比逾八成。

此外,华安保险投资端“后遗症”持续发酵。
2023年对碧桂园债券计提减值2.03亿元,剩余账面价值2.25亿元;2024年投资收益率回升至1.56%,仍远低于行业均值,反映资产端修复缓慢。市场担忧其激进投资策略未根本扭转,若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或再掀减值潮。
财务数据的“表面回暖”难掩华安保险结构性矛盾,偿付能力不达标与投资能力薄弱形成恶性循环。
02
高管“大换血”背后,董事长长期空缺与激进调整的治理隐忧
华安保险管理层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董事长空缺创纪录,战略决策长期缺位。
自2019年原董事长李光荣卸任后,华安保险董事长职位已空缺5年之久,成为保险业罕见现象。
2024年9月李云焕升任总裁并进入董事会。据履历介绍,李云焕于1974年8月出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曾任华安保险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华安保险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华安保险临时负责人、副总裁,2024年9月起担任华安保险总经理。有一点是明确的,李云焕履历局限于分公司管理,缺乏资本运作经验,战略方向模糊。

2024年,华安保险董事会、监事会完成“大换血”,人事震荡引发执行效能争议。
2025年初,华安保险公布了2024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议结果,选举出第九届董事会董事,其中新晋成员占比近79%,原副总裁徐军、于凤仁等“海航系”旧部被清洗,副总裁数量从5人缩减至1人。总裁李云焕更是一年内完成“分公司总经理→临时负责人→总裁→董事”四级跳,晋升速度行业罕见。

高频人事变动导致战略连贯性存疑,2023年原总裁童清辞职后,临时负责人李云焕主导的“降本增效”措施虽推动2024年盈利,但分支机构罚单数量不减反增,暴露执行层与总部管控脱节。
与同业相比,华安保险高管变动频率显著高于行业均值。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保险行业头部公司(如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的高管团队通常保持相对稳定,董事长、总裁等核心职位任期多在3-5年以上,而华安保险董事长5年空窗期导致战略摇摆(如2023年激进投资地产债、2024年仓促收缩业务)。李云焕的“火箭式”晋升虽短期内稳定军心,但缺乏资本运作经验可能加剧战略误判风险。
管理层剧烈动荡折射股东博弈加剧,短期内或通过激进调整提振业绩,但长期可能削弱组织稳定性。治理结构缺陷与业务风险形成共振,亟需通过股权结构优化和治理机制完善打破僵局。
03
合规“黑洞”屡罚不止,数据造假与税收违规成监管重点
事实上,华安保险的合规问题早已显现。
就以2024年为例,华安保险因“数据不真实”“虚构中介业务”等违规行为,累计被罚超500万元。
据华安保险2024年多个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深圳总部以及宁波、广东、湖南、山东等地分支机构因“虚列费用套取手续费”“编制虚假财务资料”等问题多次被罚。具体来看:
2024年11月,华安财险宁波分公司因业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保险中介业务等原因被罚款54万元;2024年12月,华安财险深圳总部因“数据不真实、未按规定使用备案条款”被罚款10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罚14万元。另据华安保险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辽宁营口中支未代扣代缴车船税被罚287.6万元,创年内单笔罚款纪录。

频繁的“虚构费用”“套取手续费”暴露内控失效,客户投诉量也在急剧攀升,合作伙伴信任度下滑。
毫不例外,华安保险被金融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2024年11月12日,深圳金融监管局约谈华安保险,通报总局现场检查和深圳局前期风险排查发现的问题,并向其下发了《关于报送问题整改计划表的通知》,要求就治理、经营管理、投资资产、关联交易、合规问题等五个方面共计20项问题落实整改计划并于每月15日前报送整改台账。
尽管华安保险声称“建立督导整改机制”,但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仍显示,风险综合评级未改善。

华安保险合规问题已从单一业务漏洞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监管高压下,华安保险需重构合规文化,对冲声誉损失。
重重危机下,华安保险必须做出改变:短期需通过增资扩股补充资本(计划2025年引入战投),中期需优化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长期则需重塑合规体系与投资能力。若不能在2025年内实现风险评级重返B类、净利润稳定增长及董事长人选落定,华安保险必将越走越远。
留给华安保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