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10日,一场意外悄然改写二战西线战场格局。一架德军Bf108飞机从明斯特附近机场起飞,机上载着德国空军进攻比利时的机密文件,原定飞往科隆。
但因大雾迷航,飞机误降至比利时的马斯梅赫伦并坠毁。幸运的是机上人员都活了下来,可还没缓过神,就被比利时边防军抓获,“黄色方案”就此泄密。

“黄色方案”

“黄色方案”由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在波兰被瓜分后不久制定,旨在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三个低地国家,并尽可能多地占领法国北部领土。这一方案与一战时的施利芬计划极为相似,除战略目的有别,其余部分近乎一致。
早在泄密前,英法高层凭借丰富经验和敏锐洞察力,已大致推断出德国军方的作战意图。他们认为德国大概率会再度尝试类似施利芬计划的打法。从地理防线看,法国东部有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从瑞士边境绵延至隆维,与之相对的德国齐格菲防线也长达630公里。

由于在这一区域开战会陷入消耗战,不符合德国速战速决的战略,德国不太可能攻击马奇诺防线。法国左翼边境的阿登森林,森林茂密、地势复杂,还有马斯河作为天然依托,一战时已证明其防御能力。1938年法国兵棋推演显示,德军装甲部队难以通过阿登森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因为法国有足够时间组织反击,法国的飞利浦将军和总司令甘末林都认为阿登地区安全可靠。
在英法高层眼中,阿登森林西面,从德国鲁尔工业区到法国康布雷一带,地势平坦,直线距离仅200多公里,非常适合装甲部队行动。受马奇诺防线和阿登森林限制,德军的进攻路线选择有限,其计划大概率与施利芬计划相似。而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制定的“黄色方案”,大体正是如此。

施利芬计划由一战前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制定。德国面临法俄同盟的双线作战危机,为化解难题,德国利用完善的铁路系统快速动员,试图6周内击败西线法国,再调兵东线抵御俄国。俄国疆域广、军队庞大,但铁路系统不完善,日俄战争后元气大伤,战争动员需一个月左右,施利芬计划基于这一时间差制定。然而一战时,因小毛奇优柔寡断,马恩河战役失败,施利芬计划破产。

不过,该计划在德国战役思想发展中仍具重要地位。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中心,东西通透,战略纵深不足,谋求帝国地位时易陷入双线作战。且德国领土有限、殖民地少,缺乏打消耗战的人力物力。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德国战役思想一脉相承,核心是通过快速运动战实现歼灭战略。
这是由其地缘政治和资源状况决定的,德国要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赢得战争,需快速击败一线敌军,再调兵至另一线,将双线战争拆分为两次单线作战。这一思想实施要做到“快”和“狠”,即打快速运动战、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德国的这种战役思想起源于老毛奇,成型于施利芬。

二战爆发后,武器装备发展让德军快速运动战能力提升。甘末林猜中德国作战意图,盟军按防备施利芬计划进行部署。因荷兰、比利时是中立国,法国无法提前驻军,便将精锐主力、大部分机动部队及英国远征军部署在桑布尔河以西至英吉利海峡之间的法国边境。一旦西线开战,德国会破坏低地三国中立,盟军可第一时间驰援。
盟军还制定了在比利时的防御计划,即“斯海尔德河防御计划”(简称“E计划”),防线从法国边境沿斯海尔德河至安特卫普。考虑到德军行军速度,法军最多推进到斯海尔德河一线就会遭遇德军,所以法国高层认为按“E计划”防御最可靠。

1939年10月24日,甘末林下令,若无十足把握,不可越过“E计划”防线。1939年末,比利时加强阿尔伯特运河防御,法国陆军总司令部将防御界线推进至迪尔河一线,即“迪尔河防御计划”(简称“D计划”),防线从法国色当起,沿马斯河至比利时多地,长度约150公里。

之后4个月,荷兰、比利时强化防御,英国远征军规模扩大。甘末林还设想若荷兰陆军能拖住德军,盟军机械化部队可抵达荷兰布雷达,阻止德军占领荷兰,荷兰军队便能加入盟军,控制荷兰海湾,使德军无法获得攻击英国的跳板。至此,盟军总体战略部署完成,只等德国进攻。
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等高级将领,对西线战事信心不足。德国军方认为虽无法一举击败盟军,但可将其逼退到法国索姆河一线,且认为若要全面进攻法国本土,需再休整两年。哈尔德制定的“黄色方案”在军方内部引发争议。

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
德国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和总参谋长曼斯坦因反对现有作战计划。曼斯坦因认为应在法国色当地区突破,包围歼灭盟军主力,此计划得到古德里安支持。古德里安提出更激进打法,集中所有装甲力量攻击色当,装甲军独立行动,迅速奔向英吉利海峡,使盟军战略崩溃。曼斯坦因综合古德里安观点,多次向总参谋部提交战略构想,但因过于冒险,被总司令部拒绝。
“黄色方案”泄密后,德国高层恐慌,军方迅速修改方案。曼斯坦因的计划被作为替代方案提交,得到军方重视。2月2日,军方认为该计划有望获决定性胜利,2月中旬下令按此构想改变作战方案。

哈尔德接受了曼斯坦因计划,2月24日发布“黄色方案”第4号文件,多数德国军官对此震惊,哈尔德因删除装甲部队独立穿插构想,被部分人称为“坦克部队的掘墓人”,但他坚持认为该计划虽风险大,却有机会取得绝对胜利。2月月底,德军将20个师(含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从B集团军群调至A集团军群,主攻方向转至南方阿登地区,并在埃菲尔高原集结部署。
此时,从大战略角度看,德国进攻西线的时机成熟。此前德国通过与苏联的外交和军事动作,解决了波兰与法国的双线战争难题。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忙于苏芬战争及战后的东方战线构建和军事改革,短期内不会对德国构成威胁,德国面临的双线战争风险仅剩下西线的英法集团。

在战略成熟背景下,德军采用曼斯坦因计划改变部署,法国战役一触即发。比利时情报机构推断德军集结在比利时与卢森堡边界,意图通过阿登地区切断盟军后路,并向法国发出警告,却未引起重视。1940年3月,瑞士情报机构在比卢边境发现大量德军机械化部队,法国情报机构也发现德军在卢森堡边境搭建浮桥,梵蒂冈也传出德军要攻击色当的消息,但这些都未改变甘末林的判断,盟军战略部署依旧维持原状。
1940年5月9日晚上,德国发动战争,法国战役爆发,欧洲战场局势彻底改变,这场战役深刻影响了二战走向和世界历史进程。
文本来源: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