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半年增长率高达14.8%。
在微短剧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其版权保护也在面临严峻挑战。除抄袭等侵权争议之外,日益频发的微短剧侵权盗版现象正在挤压行业的正版市场,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同时,盗版内容背后的非法网站,往往也是滋生诈骗等犯罪的温床,危害观众群体的切身利益。
微短剧的内容版权方正在遭遇怎样的版权侵权风险?正版制作方又该如何应对这些版权问题?数家来自微短剧行业集创作、制作与发行于一身的内容公司,向《法治周末》分享了观点。
微短剧盗版资源泛滥
“今日短剧上新推荐,链接:……”“短剧大集合,K链接:……,D链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热门微短剧才上线付费端或免费端,就有不少账号在相关话题页面向观众指路盗版资源的网盘链接。甚至一些专门分享微短剧资源账号,还会提前“偷跑”一部分或全部的上新微短剧内容。

带有非法网站水印的盗版内容截图
此外,记者发现,在部分网络交易平台上,存在大量出售微短剧盗版资源的账号,有盗版资源链接合集、盗版网站、盗版软件、盗版小程序等不同形式,价格在1.5元左右至15元左右不等,商家基本都宣称“一次购买”,可享“9999+短剧合集”“19999+部全网短剧”“包含全网99%以上短剧”等。
“刚开始也花钱看,自从知道有人专门分享资源链接后,就觉得没必要花钱看了。”北京的微短剧爱好者李海(化名)坦言,虽然很多短剧最后都会上免费端,“但盗版资源往往很快,可以抢先看”。
头部短剧厂牌“听花岛”VP李元君直言:“在短剧发行阶段,网盘盗版、搬运、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盗版售卖等各种形式的盗版,是最主要的版权侵权风险。”例如,其最近推出的四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广受好评,然而该短剧在快手平台上却存在着大量盗版视频合集、话题,甚至通过篡改片名的方式,逃避版权方的维权追查。

相关盗版内容截图
极剧短剧CEO王超进一步解释了短剧在发行过程中面临的五大版权侵权风险:网盘盗版与非法传播,盗版者通过网盘、Telegram等渠道低价售卖或免费分享资源,直接影响正版收益;二次剪辑与搬运侵权,如“切条搬运”和影视解说类账号未经授权的二次创作,不仅分流正版流量还可能歪曲剧情;AI换脸/配音恶搞衍生侵权,网友利用 AI技术进行明星换脸或剧情魔改,可能引发肖像权和名誉权纠纷;平台审核漏洞导致的盗播,中小视频平台和聚合APP常成为盗版温床;海外无授权翻译转载,被私自翻译上传至 YouTube等国际平台。
版权方多管齐下维权
“某海外 MCN 机构通过伪造授权文件,非法获取了我们公司5部热门短剧的发行权,在 YouTube平台建立专属频道进行分发,累计获得超过300万次播放,并通过广告分成获利约 15万美元。”王超分享了公司在发现一起跨国版权侵权现象后,成功维权的经历。经过三轮谈判,侵权方最终同意支付8.5万美元的赔偿金,并签署了不再侵权的保证协议。
发现侵权后,极剧短剧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使用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对侵权页面、侵权账号及收益数据等进行取证;整理、翻译并公证认证包括剧本著作权登记证书、拍摄许可证、演员授权协议等在内的17项权属证明文件;聘请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当地律师事务所,在48小时内完成侵权通知起草和提交,持续跟进平台处理进度;在平台下架侵权内容后,通过专业会计团队核算了实际损失,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赔偿要求。
“面对充满复杂性和专业性的跨国维权,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了关键证据的及时固定;专业化的权属文件管理为维权提供了坚实基础;本地化法律团队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维权效率。” 王超介绍,极剧短剧已经将这个案例的经验标准化,纳入了公司的版权保护操作手册,并定期对相关团队进行培训演练。同时,加强了海外合作伙伴的资质审核,从源头上防范类似侵权事件的发生。
此外,为应对版权侵权风险,极剧短剧还采取数字水印、DRM 加密等技术防护,结合法律手段发送侵权通知,并通过提前分销、会员订阅等商业策略降低盗版动机,对二次创作实施适度授权管理,构建全方位的版权保护体系。
而听花岛除了通过自身法务团队直接打击盗版外,还通过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进行版权保护,对于严重的版权侵权行为,会采取诉讼、报警等手段进行维权。
去年11月,为回应微短剧行业企业的普遍呼声,构建行业良好的版权秩序与生态,中国版权协会成立了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工作委员会,首批发起单位共20家,包含抖音、快手、爱奇艺等。该委员会向微短剧行业从业者发出《关于维护微短剧行业版权秩序、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包括提升版权法律意识,抵制侵权盗版行为;贯彻主管部门要求,营造健康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版权制度,切实履行法律义务;强化行业协同联动,加强行业自律共治;畅通授权使用渠道,推动版权合作共赢等。
盗版侵权维权存难点
在微短剧精品进程加快、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盗版侵权问题损害了权益人的合法收益,从而影响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导致相关人才流失和岗位萎缩,制约了微短剧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面对盗版,尽管相关从业者一直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版权保护,但“维权难”是行业的普遍共识。
“侵权的隐蔽性特别高,已经出现了规避监测的技术手段;取证困难,尤其是海外网站上的侵权视频会更换IP地址,给证据固定带来困难;著作权人的证明流程复杂,尤其是涉及多方合拍的影视剧,需要提供合同、发行许可证、版权登记证明等诸多法律要件,维权法律门槛高;影视版权案件判赔较低,时间周期长,导致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完美世界影视相关负责人细数着微短剧行业版权侵权维权面临的困难。
王超也对侵权隐蔽性强、证据保全难、维权成本高等维权困难表示赞同,“盗版团伙会注册几十个马甲账号轮流上传,且账号大多是用虚拟手机号注册, 根本找不到实际运营者,平台封号对他们来说不痛不痒;最让人抓狂的是证据时效性,有次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侵权 账号,等走完录屏、公证流程对方已经把视频删得干干净净;侵权方抄袭一部短剧可能赚50 万元,最后判赔也就10-15万元,这买卖对他们来说太划算了,而我们维权还要花费数万至十几万元”。
此外,王超进一步指出,平台的规则不一和投诉流程不同也造成了维权困难。李元君也认为,除了侵权量巨大,部分平台处理不及时也是维权面临的困难,其建议各平台开通专项投诉通道,对于侵权责任主体进行判罚甚至关停账号,同时呼吁微短剧创作者提高版权意识、共同维护并打造健康的短剧内容生态。
多维度创新完善版权保护
“微短剧行业要构建更完善的版权保护生态,需从技术、行业协作、政策监管三个维度进行创新性升级。”王超告诉记者。
具体而言,技术赋能,建立短剧剧本、成片、音乐等内容的区块链版权存证系统;开发垂直短剧的AI监测平台自动扫描全网盗版资源;在每集短剧中嵌入可追踪的隐形数字水印。行业协作,由头部平台牵头成立短剧版权保护联盟,共享盗版黑名单,统一下架标准;设立行业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对盗版内容“随手拍”举报;对优质二创账号开放“授权白名单”,通过流量分成等模式将搬运者转化为推广伙伴。政策创新,联合国家版权局开通“短剧专项投诉通道”,缩短侵权处理周期;出台短剧版权标准,明确AI换脸、二创剪辑的法律边界;加重惩罚性赔偿,对恶意盗版方实施“收益追缴+3倍罚款”。
“创作者首先自己在创作的时候必须有版权意识和溯源意识,创作之后要有维权的意识,要勇于维权,做好防护,及时去版权登记,注重借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树立资产观念。” 完美世界影视相关负责人也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区块链存证、AI检测等新技术手段的投入使用,提高赔偿标准,进一步明确法律政策上的“合理使用”“适当引用”等保护界定;建立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行业组织负责实施、行业成员自愿参与并遵守的版权集中授权管理机制;探索更加灵活的授权模式等创新性措施,完善微短剧行业版权保护。
上述负责人也鼓励观众自发的监督侵权行为,“让更多的观众成为监督者”,同时进一步增强观众的知识付费观念。王超则建议,通过在微短剧播放前插入“反盗版声明”培养观众的正版消费习惯,并推出低价解锁正版等低成本付费模式及广告解锁聚集等免费模式,降低盗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