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管德国采取怎么样的战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换言之失败恐怕是唯一的结果。
——毕竟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与以英、美、苏三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的综合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双方的工业总产值、军工能力和可动员的兵力人数都是天差地别的。
根据后世所公布的统计表来看,在1937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工业总产值中,德国和他的两个盟友日本和意大利加起来,只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9.6%,其中德国一个国家就要占到12%。而日本和意大利的工业总产值占比分别是4.6%和2.7%。
与此相对的是,美国、英国、法国,这西方世界三强的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了惊人的59.5%,光美国一个国家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总和的41%。
哪怕在二战初期,德国攻占了法国,并且基本上统合了大半个欧洲,可是轴心国的工业总产值依旧只占全球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34%,而同盟国里面光靠美国和英国的占比就达到了53.5%,这还不算苏联,因为我之前所说的仅仅只不过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
苏联的总产值也是非常惊人的。苏联的前身沙俄虽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但是是所有欧洲列强中比较弱小的一个。但是在苏联建国以后,他们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迅速完成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根据苏联官方所公布的统计,在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的生铁年产量达到了1500万吨,煤炭产量为1.66亿吨,发电量达到了48.3亿度,军工总产值超过了英国和美国,是当时世界上除了德国以外军工能力最强大的国家。
所以英、美、苏这三大同盟国巨头能够动员的工业生产能力,要比轴心国大得多,基本上是轴心国工业总产值的5倍以上。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打的就是一个工业生产能力和综合国力。
德国能够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连波兰和法国这样的欧陆军事强国在面对德军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抵抗能力。但是要知道,德国的军事胜利更多是战术层面上的胜利,因为德军的战术水平的确要比当时其他同盟国国家高明不少。
德军的进攻战术简单来说就是依靠少量精锐的装甲部队,对敌人普通步兵部队所组建的防线进行快速突破,然后让后续的摩托化步兵,消灭已经被德军装甲部队分割包围,失去了组织能力和作战意志的对方士兵。
但是其实这样的作战战术也存在一些缺陷的,因为德军的进攻能力是有一个上限的,一旦超过这个上限,德军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且由于本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远远不如对手,如果德军失去了致命的速度,战争被拖入持久战的情况下,那么德军的失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这也是为何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苏联的领土上横冲直撞,甚至把兵锋推进到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地区;但是当德军的进攻被遏制后,战场局势便迅速恶化,导致在莫斯科战役打响之前,德军就已经没有多少进攻能力了。
虽然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国歼灭了上百万的苏联军队,可问题是德国的损失本身也很大。德国精锐装甲部队的损失更是极其惊人,作为作战的前线部队,德国的装甲集群在不到半年的作战中损失了超过1600辆坦克,哪怕有后方的补充,此时德军的先锋部队作战能力也已经远不如苏德战争爆发初期。
在德军发起“台风行动”的时候,作为主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哪怕得到北方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支持,却依旧只是集结了75个师以及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的进攻部队。
虽然在莫斯科保卫战刚刚打响的时候,苏联军队的兵力人数还不如德国军队,苏军仅仅只集结了三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共计75个师,125万人和990辆坦克,但是苏联人是本土作战,并且他们更加习惯当地的天气,可以在严寒影响下保持基本作战能力,但这点德国人却做不到。
更别说苏联还有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在莫斯科战役打响之前,苏联已经基本完成了战时经济转变,把沦陷区的超过1200个工厂转移到了尚未沦陷的地区,苏联经济转入战争状态消耗掉的时间非常少。
莫斯科战役打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德国部队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了15万人,位于前线的部分作战连队都只剩下20到30万人,此时德国的战败就已经无法逆转了。莫斯科战役结束以后,苏联的作战意志空前坚定,而德国闪电战的神话破灭,原先所拥有的战术优势也不复存在。
之后又随着美国的参战,以及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凭着自己那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来自英美等国的战略支援逐渐扳回了劣势,甚至开始了战略反攻,那么德国的失败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总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不管德国人怎么打,他们的失败都是必然。德国人永远占据的只有战术角度上的优势,从战略层面上来看德国的环境非常恶劣。
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它北方靠着法国,南部靠着一战结束以后新生的波兰,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而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英国还没有投降,德国的中西欧腹地甚至还时刻要受到来自英国的威胁。在美国正式参战后,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实力对比更是如同天堑,这不是依靠着少有的局部战役战术亮点就能够扭转乾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