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永流传
——听母亲讲姥姥和她战友的故事
文/李伟强
我那慈祥可爱的老母亲周庆兰,今年88岁高龄。时光流逝,岁月悠长,她老人家身材已缩小,头发稀少,脸上爬满了皱纹,但身体依然健硕,精神饱满,每天都乐呵呵地生活。她从不依赖我们兄弟俩的照顾,用她的话说:“我现在还行,等到真正干不动的那一天再说。”
她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童年的苦难,生活的艰辛,深深烙印在她心中。对今天的生活是幸福洋溢在脸上,满足流淌在心田,非常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憧憬着儿孙们美好的未来。
我母亲和其他老人一样,有一个基本的特征,眼前的事一会儿就忘,过去的事却记忆犹新。讲起姥姥姥爷革命的经历和她童年的往事,却是滔滔不绝,兴奋不已。讲到伤心处时,会声音哽咽,潸然泪下。讲到高兴处时,会喜形于色,开怀大笑,一种情不自禁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母亲常说:“你姥姥方兰亭、姥爷周振苍都是山东苍山县(今兰陵县)人。1933年“苍山暴动”时,他们都参加了,暴动失败后我们家就成了党的秘密联络点。抗日战争爆发前,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党的事业奔波忙碌。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艰险,也要坚持到底,因为他们把一切都交给了党。1939年,你姥爷在给八路军送情报时,由于叛徒的告密被日寇残忍杀害了,你姥姥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亲人的尸体,挺起坚强的脊梁,迈着坚定步伐,又投入了战斗,去完成你姥爷未竟的事业。”
她接着说:“由于你姥姥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坚定的革命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深受党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抗战开始她就担任了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妇救会长,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我母亲讲道:“你姥爷姥姥都是地道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文化,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特别是你姥姥,还是一个小脚女人,走起路来都很费劲。但在她革命的生涯中,每次艰巨任务都能顺利完成,每次遇到困难都能顽强克服,每次遭遇险情都能化险为夷。除了自身有勇敢机智的对敌斗争经验外,更重要的是有党的正确领导,广大群众的拥护,还有一大批和你姥姥一样,志同道合、不怕牺牲、团结一心的革命战友的支持和帮助。她的很多战友为了中国革命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没有看到胜利的这一天。每当你姥姥掰着手指,数着逝去的战友,呼唤着他们名字时,总是老泪纵横,思绪不断。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我母亲说道:“你姥姥有位战友王杰,山东费县人,地主家庭出身。在青年求学的过程中,受党的进步思想的影响,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又看到当时的旧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民心丧失。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立志要改变这一不平等的社会。他背叛了家庭,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参加了革命。受他的影响,他的许多家人也先后加入到革命队伍当中。由于他有文化,懂知识,在根据地当教员。教战士、群众学习认字,讲革命的道理,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敌斗争的信心,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你姥姥在和他交往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的革命道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2年秋,你姥姥和一些队员在费县新庄休整,有一天日寇突然包围了该村。此时枪声四起,烧杀掠夺,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你姥姥意识到情况的严重,立即组织群众紧急突围,向村外青纱帐迅速转移,躲避险情。在急速撤离中,你姥姥仿佛没有看到王杰的身影,她气喘吁吁地问一名队员有没有看到王杰。他告诉你姥姥,王杰这两天打摆子(闹疟疾)发高烧,身体很虚弱,两天都没有起床了,是不是没有跑出来?你姥姥看到情况危急,如果不马上施救,他必有一难。因此她不顾一切,冒着生命危险,领着三名队员紧急赶回村里去寻救王杰。当来到王杰住处时,就看到他已爬出门外,但由于体力不支已昏迷,你姥姥迅速叫队员拆下门板,抬着王杰马不停蹄地往村外跑。快到地里时,就看到日寇密集的射击,把抽穗的玉米都打断了很多,你姥姥一只鞋都跑掉了,脚都扎出了血,她全然不顾,到了地边时,他们放下门板拖着王杰就快速往青纱帐里钻,这才躲过一劫。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母亲从南方调回济南工作,每逢过年过节,我母亲都要去看望已担任山东省部门领导的王杰。亲人见面格外亲,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王杰每次回忆起当年在费县新庄那次突围时的遭遇,他深有感触地说:“那天,听到枪声就意识到敌人进村了,心里也非常着急,由于连病加饿,浑身无力,两条腿也不听使唤,就是站不起来,没有办法只有滚下炕来,坚持往外爬,还没有爬出门口就不省人事了。这时迷迷糊糊听到了周大娘的声音,在绝望中知道这下有救了。当时如果没有周大娘领着战友们冒死相救,就没有我的今天,她们的救命之恩,我一辈子忘不了。”
我母亲还清楚地记得姥姥的一个战友,他名字不详,大家都叫他“王豁子”。他是山东省苍山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的革命。因为生下来时是兔唇嘴,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家里又没钱给他治疗,长大后就成了豁子嘴,说话漏风,吐字不清,由于受地主的剥削压榨,无法生存,背井离乡,参加了八路军。在那个年代,不论长相,不论文化,不论出身,只要你愿意跟着共产党一心一意打鬼子,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都可以参加革命。
我母亲说,那时她还小,王豁子哥高大魁梧,身强力壮,每次队伍行军、转移,不论刮风下雨,都是王豁子哥背着她走,累了困了就在他背上睡会。有一天晚上,我们睡在一块地瓜地边,天刚亮时突然得知情报,日寇要来偷袭,你姥姥急忙组织大伙转移,王豁子哥一时紧张,把我的双腿当成两个胳膊背起就跑。我头朝下,腿在上,憋得我喘不过气来,脸涨得通红,还是乡亲们看到后叫住了王豁子哥,这才把我正过来,弄得大伙一直在笑,使本来紧张的情绪得到了放松。
新中国成立后,我再也没有见到王豁子哥。我问你姥姥,他现在在哪里?你姥姥沉默许久,含着泪水告诉我,他已经为革命牺牲了。
我母亲还说道:“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你姥姥奉命带着家属队和我、你二姨北撤渤海区。当我们走到蒙阴县瓦店时,没有了粮食,小孩饿得哇哇大哭,大人也筋疲力尽,走不动了。你姥姥果断下令杀了她心爱的马给全队人员吃,自己靠着一双小脚,冒着风雨,在泥泞的小道上急忙赶路。快到黄河边时,前面有大河拦路,后面有国民党的追兵,天上不时有敌机轰炸,情况万分危急。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对岸划过了一条小船,声称是奉命来接方会长过河的。你姥姥听后非常生气地说:我不上船,也不能自己先走。要走就和大家一起走。来人无奈,只好回去复命。”
你姥姥又领着大家来到另一个渡口,看到部队正在组织人员过河,她一打听,才知道,负责这个部队渡河的是王墨山。你姥姥喜出望外,心想这下可有希望了。因为王墨山和你姥姥都是山东苍山卞庄人,他们参加革命后,在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她急忙让战士领着去找王墨山。他见到你姥姥时,大吃一惊,急声说道:“我的个娘啊,嫂子,这都啥时候了,你们怎么还没过河,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你姥姥说明情况后,他赶忙说:“这样吧嫂子,我先找个船,把你和两个孩子送过河去,后面的人我再想办法。”你姥姥坚持说不行:“这200多名乡亲是我从家乡带出来的,要走我们一块走,我不能自己先过河。要是我先过去了,回去后将如何面见家乡父老?”
王墨山沉默了一会对你姥姥说:“嫂子,你放心,我来想办法。”只见他急忙跑到一个小高坡,振臂一挥,用洪亮的声音大声对全体指战员喊道:“同志们,现在有很多乡亲们是从咱家乡来的,要过河,没有船过不去。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克服困难,全力支援了我们,甚至牺牲了生命。今天在这危急时刻,我们先让他们过河,等他们过去后,我们再走,大伙说行不行?”
战士们被王墨山激情的喊话所感动,主动让开了一条路,已上船的也纷纷下船,先让家乡父老乡亲们过河。等他们全部过去后,你姥姥才带着我和你二姨,跟王墨山恋恋不舍地告了别,最后才过的黄河。这次难忘的经历,我母亲记了一辈子。
我母亲还深情地说,你姥姥还有一个战友宋子安,山东苍山人,也是一位老革命,他们一家精忠报国,满门忠烈。两个儿子,两个女婿先后在打鬼子、打孟良崮和淮海战役中,英勇杀敌,壮烈献身。他的老伴和两个女儿也先后牺牲在支援前线的路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宋子安在济南工作,你姥姥时常惦记这位和她一起出生入死,并肩战斗的战友。为了让他更好地安度晚年,过上幸福的生活,你姥姥想尽一切办法,在老家为他说上了一门媳妇,压在你姥姥心中多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后来宋子安在六十一岁和六十三岁时喜得两子,分别取名六一和六三。纪念他老年得子,并感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你姥姥获此喜讯后,格外高兴,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达。每年她都托人给孩子送去好吃好用的,还要专门为他哥俩做两身衣服,两个虎头帽,两个虎头鞋。这既是战友间的深情厚谊,也是对他生活的关怀照顾,更是对他们一家为革命做出牺牲和贡献的敬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革命的胜利,沂蒙山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生命的代价,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你姥姥和她的战友们,只是150万参战沂蒙儿女中的一个缩影。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有多少母亲送儿去参军,有多少妻子送郎上战场,有多少父老乡亲去支前,有多少沂蒙儿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这就是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火交融,生死与共”的真实写照。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今天我母亲看到伟大的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惊叹不已的巨变,人民安居乐业,美满幸福,她感到无比的欣慰。但又看到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党内有一些腐败分子、贪官污吏,入党当官后就抛弃了信仰,忘记了宗旨,违背了誓言,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结党营私,贪污腐化,权色交易、谋取私利,给党风建设造成极坏影响,给党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失。我母亲对此深恶痛绝,义正严辞地说道:“这要是在战争年代,党还有什么威信,还有什么凝聚力,人民群众也不会抛家舍业跟着党一起闹革命冲锋陷阵,也不会为了党的事业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中国革命也不可能最终能取得胜利。”
我听完母亲讲述的故事和感想,深受教育鼓舞,但心情又格外沉重,深知我党创业的艰难,革命胜利的不易。但看看现实,有很多事情让人痛心疾首,不敢想象。我不得不发出令人深思,催人警醒的感慨。沂蒙精神就是一部教科书,在中国革命征途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实践证明,不管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不论在什么样的危难中,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就没有克服不了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沂蒙精神就是一块试金石,在中国革命的斗争中,道路曲折,险境重重,无数的先烈和有志之士,他们坚持信仰,忠诚党的事业,英勇奋斗,哪怕是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也在所不惜,永不叛党,将革命进行到底。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沂蒙精神就是一面照妖镜。在中国革命的岁月里,前途不明,危机重重,一些意志不坚定者,投机分子,目的不纯的人,他们经不起血与火的洗礼,受不了艰苦环境的考验。有的开了小差,有的脱离党组织,更有的背叛了信仰,投靠了敌人,成为了叛徒。最终被革命的滚滚洪流所淘掉。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是中国革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法宝,过去不但要发扬光大,现在更应该发扬光大,将来永远地要发扬光大,让沂蒙精神永放光彩。
(李伟强于2024年12月26日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