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山丨吕后为何执意杀功臣——新视角读《汉书》之十三

真言贞语 2025-04-25 00:13:11

吕后为何执意杀功臣

——新视角读《汉书》之十三

文/宋玉山

刘邦诛杀功臣,他的妻子吕后是最大的帮凶。“汉初三大名将”,也是三大开国功臣,竟有两个死于吕后之手。吕后与他们并无私怨,甚至还是恩公或者是同乡,那么,吕后为什么要下此毒手呢?

《汉书》记载,吕后名叫吕雉,是单父县人。单父县就是今天山东省菏泽市的单县。吕雉的父亲,人称吕公,他因躲避仇家,举家迁到沛县居住。吕公与沛县县令是好朋友,看来他的家境和社会地位应该是不错的。

吕公在一次酒宴上偶遇刘邦,见刘邦有异相,便决定将女儿嫁给他。吕雉当时只有二十岁左右,而刘邦已经四十多岁了,地位不高,家里又穷,而且还有一个非婚子刘肥,显然不门当户对,吕雉却听从父命,默默地接受了。这表明年轻时候的吕后,是一个孝顺听话的孩子。

吕雉与刘邦在沛县共同生活了四五年,这期间,先生了一个女儿,即鲁元公主,又生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汉惠帝。刘邦爱交朋友,游手好闲,经常不回家。吕雉独自抚养儿女、赡养公婆、操持家务,还要带两个孩子下田劳动,日子过得很辛苦。有一次,吕雉带孩子去田间干活,遇见一位老人讨水喝。吕雉见他饥饿,不仅给他水,而且主动送他饭吃。老人十分高兴,夸赞吕雉和两个孩子都有大贵之命。由此可见,当年的吕雉,还是挺善良的。

这样的日子,虽说艰难,却还平静,但没过多久,吕雉的厄运接踵而至。刘邦私放徒役,成了逃犯,官府找不到他,就把吕雉抓去,关到大牢里,吕雉第一次遭受牢狱之苦。狱中生活苦不堪言,狱吏还对吕雉任意侮辱,吕雉只能默默忍受。有个狱卒叫任敖,实在看不下去了,把狱吏痛打了一顿。任敖后来跟随刘邦起义,吕后掌权后,把他提拔为御史大夫,吕后还是知恩图报的。吕雉出狱后,经常给躲在山里的丈夫送衣服食物,竭力尽到妻子的义务。

刘邦起兵反秦走了之后,吕雉仍然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与丈夫一别就是七年。这期间,吕雉不幸当了项羽的俘虏,第二次遭遇牢狱之苦,过了两年半的人质生活,还差点被项羽杀了。后来,韩信率军绕到项羽背后,项羽不得不议和撤兵,放回了吕雉。如果没有韩信,吕雉恐怕很难与丈夫团聚了,韩信是吕后的恩公。

吕雉与丈夫团聚,自然十分高兴,但她却发现,刘邦身边,多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那就是戚夫人。刘邦是在吕雉当人质的时候,另寻新欢,娶了戚夫人。当时,吕雉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承受着。好在刘邦称帝以后,并没有完全忘记旧情,封她为皇后,立她的儿子为太子。

吕雉当了皇后,位极人臣,尊贵无比,她性格中刚毅的一面开始显露,心中多年积累的怨气也要爆发了。

刘邦当皇帝以后,经常带兵外出平叛,把戚夫人带在身边,而留吕后镇守京城。汉十年,刘邦率军去平定陈豨叛乱。吕后在京城,忽然听到韩信与陈豨勾结、图谋造反的消息,不由大吃一惊。韩信为汉王朝打下了半壁江山,是西汉开国最大的功臣,又具有军事奇才,虽然他在京城被监视居住,虎落平川,但其影响力仍然很大,他若造反,非同小可。吕后想派兵去抓,怕韩信早有防备,想召他进宫擒获,又怕韩信称病不来,于是找萧何商议。

萧何是韩信的恩公,当年如果不是萧何极力推荐,韩信恐怕难以成名。但此时,萧何不仅没有为韩信说情开脱,反而献上一计,假装说传来消息,刘邦已经杀了陈豨,让群臣进宫庆贺。萧何还亲自跑到韩信家里,说:“你虽然有病,还是勉强去祝贺一下好。”萧何生拉死拽,硬把韩信弄进宫去。韩信一进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他绑起来,押到长乐宫的钟室,立即把他杀了,而且灭其三族。可怜一代名将和开国功臣,就这样死于妇人之手。

吕后抓住韩信以后,既不审讯,不调查核实,也不向刘邦请示,而是直接把他杀了。所以,对于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其实,不管韩信反也好,不反也好,他都难逃一死,因为韩信太有才了,他的才能威胁到了皇权。

吕后敢于背着刘邦,擅杀功臣,是因为她知道刘邦的心思,只有杀了韩信,刘邦才会安心,她只不过是替刘邦操刀而已。果然,刘邦平叛归来,听说韩信死了,虽然有点怜悯他,但心中十分高兴。

如果说杀韩信还有点理由,那么,杀彭越就毫无道理了,因为彭越并没有谋反。杀彭越,赤裸裸暴露了吕后的极端自私和冷酷无情。

彭越,是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巨野和单县,如今都属菏泽市管辖,彭越与吕后算是老乡。彭越也是西汉开国大功臣,当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期间,彭越在项羽的后方开展游击战,断其粮道,攻打城池,迫使项羽三次回兵救援。如果没有彭越,刘邦在荥阳一带很难坚持。后来,彭越又率军围歼了项羽,因功被封为梁王。彭越当王后,对刘邦仍然十分恭敬,曾经三次去长安朝拜刘邦。但他属于“汉初三大名将”之一,手握兵权,梁国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刘邦仍然对他不放心。

还是在刘邦讨伐陈豨的时候,刘邦想让彭越同去,彭越声称有病,只派部将去了,刘邦十分不满。后来有人告发彭越谋反,刘邦借机派使者去梁国逮捕了彭越,把他囚禁在洛阳。刘邦轻而易举地捉走了彭越,说明彭越并没有谋反的准备。刘邦把彭越降为平民,准备流放到蜀郡清衣县。

彭越在去蜀地途中,不幸遇上了吕后。彭越这时并不知道吕后歹毒,因为是老乡,见了吕后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哭诉自己无罪,想让吕后说情,把自己流放到老家巨野去。吕后假惺惺地答应了,把彭越带回了洛阳。谁知,吕后见到刘邦,阴险地说:“彭越是个壮士,您把他流放到蜀地,这是要留下祸患啊!应该把他杀掉。”这话正合刘邦心意,便让吕后去办。吕后找到彭越的一个家臣,再次诬告彭越谋反。这样,彭越就被杀掉了,并且灭其家族。更残忍的是,彭越的尸体被剁成肉酱,装到罐子里,分送给诸侯吃,以此宣扬淫威。

吕后为什么如此丧心病狂地诛杀功臣,通过读《史记》《汉书》,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本性所致。吕后原先是一个听话善良的姑娘,但经过两次狱中之灾,又经过两年半的人质生活,加上刘邦的感情背叛,使她性格扭曲,变成了一个恶毒的女人,特别是当了皇后以后,尊贵至极,便为所欲为。后来,她残害戚夫人,就暴露了她生性残忍、暴虐无道的本性。

第二,为儿子着想。她的儿子仁义懦弱,吕后怕儿子日后驾驭不了这些功臣,就趁着刘邦在世,杀一个少一个,反正刘邦也乐享其成。刘邦死后,吕后四天秘不发丧,与宠臣审食其商议,想借刘邦的名义,把功臣们全都杀掉,认为只有这样,儿子的皇位才能牢固。幸亏审食其的朋友郦商知道了这一天大阴谋,急忙跑去,晓之利害,进行劝阻。吕后也觉得这样做风险太大,搞不好会立马完蛋,不得已打消了念头。由此可见,吕后不仅对韩信和彭越,对所有的功臣,她都认为是儿子皇权的威胁。吕后杀功臣,本质上与刘邦一样,都是为了皇权。

第三,为自己树威。吕后杀韩信、彭越,都是在刘邦死的前两年。当时,刘邦已是暮年,体弱多病,儿子又很柔弱,吕后不得不考虑,刘邦死了以后,怎样才能威震群臣、支撑朝政呢?于是,她便想杀人立威。果然,这一手十分见效,威名赫赫的大功臣她都敢杀,还有她不敢杀的人吗?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吕后心狠手辣,人人内心恐惧。

周昌,被公认为是耿直率真之人,曾经多次顶撞刘邦,还当面骂刘邦是夏桀、商纣一样的昏君,并且有恩于吕后。但是,因为赵王刘如意之事,吕后指着他的鼻子一通大骂,周昌吓得跪倒在地,一句话也不敢说。因为他知道,顶撞刘邦没事,冒犯了吕后,后果很严重。连最耿直的大臣都是这样,何况其他臣子呢?陈平本来就是圆滑之人,吕后执政时更是溜须拍马,百依百顺。由于大臣们畏惧顺从,吕后掌权期间,无论做什么事情,几乎没有反对的。

其实,吕后后来并没有再杀功臣,王陵顶撞她,她也只是明升暗降,不让王陵当丞相了,并没有为难他。可是,她的虎威已经树起来了,大臣们全都“畏吕如虎”,整个朝廷笼罩在吕后的淫威之下。

吕后如此专横霸道,大臣们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而她当皇帝的亲生儿子,处境会怎么样呢?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