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夜雷电6000余次,“雷暴哮喘”紧急来袭!

冠中谈健康 2025-04-13 04:00:26

4月11日凌晨,重庆多地被电闪雷鸣笼罩 ,根据气象统计,截至当日早上6点,雷电活动次数超过6000次。然而,这场雷暴天气带来的不只是风雨,还让重庆多家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雷暴哮喘”患者数量激增,给市民健康和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

一、雷暴哮喘突袭,医院急诊告急

家住江北区南桥寺附近的何女士此前一直有鼻炎,11日凌晨窗外风雨大作,她有些咳嗽,晚上1点多钟,咳嗽越来越重,“突然呼吸很困难,咳嗽也越来越重,根本无法入睡,我就到医院急诊来了。”经过重庆市中医院医生检查,何女士是因为雷暴天气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反应。

重庆市中医院急诊ICU南桥寺院部主任罗真春介绍,从凌晨1点到4点这三个小时,该院急诊科接诊了120多名因为雷暴天气导致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的病人,该院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应急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患者治疗,保障前来求诊的患者都能及时救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样忙得不可开交。凌晨0点30分到5点,该院3个院区一共接诊310名“雷暴哮喘”病人,其中还有多名孕妇。目前,经过救治,这310名雷暴哮喘病人已经转危为安,大部分病人已离开医院,3个院区仅少量病人在留院观察。在重医附一院袁家岗院区,一位40多岁的男子对护士长钟梦秋说:“护士,我去年就得过‘雷暴哮喘’,你还记得我不?” 这位患者来自大渡口,去年4月初就因“雷暴哮喘”在重医附一院就诊,今年再次中招。他无奈地回忆:“我一看天气预报有雷雨,就赶紧关窗户、戴口罩,结果还是遭了。”躺在床上感觉有些咳嗽症状时,他就预感不好,随后胸口憋闷,呼吸变得很困难,于是马上打车从大渡口赶往医院。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两院区11日凌晨开始共计接诊了200余例相关病例。候诊区内咳嗽声、喘息声交织,就诊队伍一度从诊室延伸至走廊,值班医生介绍,患者年龄集中在30至60岁之间,均有花粉、尘螨等过敏病史,多数出现急性喘息、胸闷及持续性干咳。与此同时,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沙坪坝区人民医院等医院在这个雷雨夜接诊的雷暴哮喘等呼吸疾病患者也明显大幅增加 。

二、雷暴哮喘究竟是什么?

雷暴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多发生在花粉季节,可表现为局部地区哮喘的大规模暴发,症状轻至重度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季节性花粉过敏引起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雷暴哮喘”最敏感的危险因素。“雷暴哮喘”患者中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达60% - 99%,其中70%表现为中到重度过敏性鼻炎。大多数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雷雨天气诱发下,会突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息、喉头水肿等哮喘症状 。而且,“雷暴哮喘”属急性发作,一般表现出群体性,许多患者同时发作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

三、为何雷暴会引发哮喘?

春季花粉较多,雷暴为何会引发哮喘?重庆市中医院急诊ICU主任罗真春解释,雷暴来临前,冷空气和大风会将花粉和霉菌颗粒带入云层,云层中的水分和闪电使花粉颗粒和霉菌颗粒爆裂,释放出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更容易进入呼吸道,进而导致哮喘症状加剧,比如出现剧烈的咳嗽或者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重医附二院急救部主任王晓龙教授也指出,雷暴发生时,强对流空气将地表花粉、霉菌孢子等过敏原裹挟至高空,雷电释放的能量使这些颗粒爆裂成不足2.5微米的超细微粒,随降雨重新降落地面。这些微粒可穿透鼻腔过滤屏障直达肺部,导致过敏人群气道平滑肌痉挛、黏液分泌激增。原本只会打喷嚏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在雷暴中突然发展为重度哮喘。

四、如何防范雷暴哮喘?

1. 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在雷暴发生时,尽量关好门窗,待在室内,减少花粉暴露。可以在雷暴天气时提前预防使用抗过敏药物,避免意外发生。中或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等对雷暴哮喘易感人群要及时给予充分抗炎药物治疗,有可能降低雷暴哮喘的发生风险。

2. 及时采取应对方法:当出现雷暴天气时,有哮喘、慢性气管炎等基础疾病的人,可以使用家里平时使用的气雾剂来缓解症状。如果是出现了比较轻的过敏症状的人群,则可以口服抗过敏的药物。但必须注意,如果症状持续加重,要及时到家附近的医院急诊就医。

3. 加强日常健康管理:哮喘患者日常要注意监测气象预报,特别是雷暴或气象变化的预警。日常坚持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进一步减少室内过敏原。

雷暴哮喘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天气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做好防护措施,平安度过每一个特殊天气。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