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卫健委一则通知在医疗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激起千层浪:2025年5月底前,市级、区级三级医疗机构(设有重症监护室)全部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 。此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各界关注,人们纷纷讨论这项政策将给医疗服务带来怎样的改变,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层意义。
所谓“免陪照护服务”,即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特级、Ⅰ级护理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实现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也不需要家属自聘护工 。这一模式旨在解决当下家属陪护压力大、护工市场不规范等问题,优化患者就医体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从积极方面来看,“免陪照护服务”有着诸多利好。对于许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或异地就医患者而言,家属常常面临工作与陪护难以兼顾的困境。“免陪照护服务”的推出,就像一场及时雨,让家属从繁重的陪护任务中解脱出来,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和生活 。
以在上海打拼的小李为例,他的母亲突发疾病住院,身为独子的他既要请假照顾母亲,又担心工作受影响,每天奔波于医院和公司之间,身心俱疲。如果“免陪照护服务”能早日推行,他便能安心工作,母亲也能得到更专业的照护。
从患者角度,专业护理员经过规范化培训,在生活照料、康复辅助及基础医疗配合上更加专业,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一些已经试点的医院,如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胸外科无陪护病房,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这得益于专业护理员对病房环境的严格把控以及专业的护理操作。
价格成焦点,质疑声中求完善然而,随着政策推进,质疑声和担忧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价格问题。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为例,护工费用目前有一对多、一对一两种 。“一对多”即一名护工照护约5名患者,价格约150元/24小时;“一对一”的模式价格约260元/24小时,且这部分费用需家属自费 。
不少人提出,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城市,这样的价格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仍有压力,其他城市如果效仿,更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水平,适当降低价格标准,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这项服务。在价格制定上,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参考当地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护理员的人力成本以及医院的运营成本等。同时,也有声音呼吁,希望医保能够将这部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或者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
除价格外,护工群体的专业素质提升也是一大挑战。目前护工群体大多是“4050”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要让他们快速掌握复杂的护理技能,如心电监护、引流管护理等,培训难度较大 。如何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升护工专业技能,确保服务质量,是政策推行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他山之石:其他城市的探索与启示其实,在上海推行“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前,国内其他城市也有过类似探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自2017年起就开始探索“免陪护”病房,并于2019年开始实施全院“免陪护”管理,也是国内较早推广该模式的公立医院 。患者每天最少只需要花120元,就有护理员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并且和普通护工不同,护理员更熟悉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在支付方面,厦心医院按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最初设定I级护理收费150元/天,II级护理100元/天;近两年,医院将I、II级护理费各上调20元/天,逐步收支平衡 。患者平均住院周期为7天,“免陪护”平均服务花费不超过千元。这些经验为上海及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价格制定、服务内容细化等方面都有着借鉴意义。
上海卫健委推行的“免陪照护服务”试点,是一次大胆且具有前瞻性的医疗改革尝试,方向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减轻家属负担,但在实施过程中,价格、护工管理等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其他城市在考虑借鉴时,也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量当地实际情况,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让这项政策真正成为惠民之举。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免陪照护服务”在不断完善中,为更多患者和家庭带来便利与福音,也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提供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