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音撰写墓志铭——刘君瑞先生《长安话词典》发赠会成功举办

行走世界的笔记 2025-04-13 03:40:43

刘君瑞先生

《长安话词典》发赠会

谲河北岸的长兴南路,一场特殊的文化仪式正在上演。刘君瑞先生的《长安话词典》发赠会上,百余位与会者中,银发老者十之八九,年逾耄耋者不过一二,其间竟无一位年轻伙的身影。我想:在坐的都是老师,那么谁又是学生呢?隔壁坐的一位老师笑着说:“这也许是个社会现状吧”!我望着主持台上颤巍巍讲话的手掌,我忽然悲观的意识到:这或许不是方言《长安话》的复兴庆典,而是一场掌声雷动的临终关怀。

刘老师在发言中道:"我是喝故土的水,吃的是故乡饭,自然我身上留下的汗和血,也就毋庸置疑地将全部的爱和身心,奉献给这片一生曾热爱的土地”。这位文学者将心血凝成这本砖头厚的辞书,如同给垂暮的方言缝制寿衣。

承然,方言保护需要"抢救性记录",更需要实际作为,可挑选三代土著录制音档,建立方言基因库,视为最后防线。这看似科学的保存方式,从另一角度上看: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临终关怀?

长安方言的困境,折射着所有古老语言的现代困境。表意汉字难以承载其声调肌理,拼音文字又割裂文化血脉。更致命的是,年轻一代正经历着"母语失忆":当孩童在普通话单声道中成长,乡音不再是襁褓里的摇篮曲,倒成了需要破译的密码。某次街头偶遇,我亲见祖孙对话的荒诞场景:祖父用长安土话絮叨,少年用普通话应答。

但方言真的注定成为语言标本吗?唐诗平仄里跳动的长安韵律,秦腔拖腔中流转的市井烟火,这些文化基因岂是辞书能封印?在西安影视基地,方言版《白鹿原》,方言版的《装台》等,让90后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短视频平台上,长安话配音的动漫角色收获百万点赞。这些新世代的创作者,正用世代的方式重构乡音记忆——不是供在博物馆,而是种进生活日子里。

真正的语言传承,不在档案室的恒温箱,而在村街巷的烟火气。韦曲城壕街的早点铺里,跑堂小伙用长安话吆喝"油泼面来咧"的腔调,比任何学术论著都更具生命力。当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方言童谣课,在中学开设方言戏剧社,在社区组织方言故事会,那些被判定"濒危"的土语,便能在代际对话中重获新生。

站在谲河岸边,我想起方言学家罗常培的断言:"每种方言都是观察世界的独特棱镜。"《长安话词典》不应是辞世宣言,而该成为唤醒文化自觉的晨钟,应该庆幸的说:在长安大地上还有一群人在为方言存留作着事情。或许某天,当年轻人能用长安话吟唱新诗,用方言玩转社交媒体,我们才能说:长安这方水土的语言,真正活在了新时代的血脉里。

编辑:水云间

来源:孙宝田

0 阅读:3

行走世界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