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词,绝对是如今全球最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国产顶级AI模型DeepSeek问世后,各行各业都被AI所攻陷。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像新闻主播这种需要高度专业性,百里挑一的岗位,如今也被AI主播所替代了。
央视、地方卫视都使用了AI主播,全程0失误的全优表现,让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以及还在学习的播音专业学生,都感觉到了深深的危机感。
官方媒体试水AI主播
自2023年起,国内多家媒体开始试水AI技术。2024年《杭州新闻联播》在春节期间就推出了全数字人主持的新闻节目,通过高精度建模与语音合成技术,实现零失误播报。
从播出效果来看,并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可以满足电视台的要求。
AI主播这类应用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还能全天候应对突发新闻需求。
2024年3月,央视首次在重大会议报道中引入虚拟主播,还可以通过实时交互解答观众提问,进一步验证了技术的实用性。
在2024年7月,央视还利用了知名主持人尼格买提、王冰冰、马凡舒的形象,创作AI主持人,让其在舞台上科普人工智能。
AI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主播岗位,部分新闻节目已采用AI生成动画辅助报道,例如在解释气象灾害时,动态演示强对流天气形成过程,这样一来,便能带给观众更真切的感受到天气的情况。
可虽然这类技术突破使得复杂信息的传递更加直观,但也引发争议,严肃的新闻播报是否应完全依赖机器?AI的初衷难道不是帮助人吗?到头来怎么却抢了民众的岗位!
播音专业学生的抉择:转型还是坚守?
AI技术的普及对传媒教育产生直接影响,某高校播音专业学生坦言,过去认为“字正腔圆”便能在行业中立足,如今却面临新挑战。
部分学生看后直接表示将会选择跨专业考研,转向法律、数据分析等领域,以规避职业风险;另一部分则尝试与AI共存,例如学习人机协作技能,增强即兴采访或深度报道能力。
对于AI主播,行业内部的观点呈现分化。支持者认为,AI完全可以替代程式化工作,就比如夜间的新闻播报,释放人力用于创意内容生产。
而反对者则认为,真人主播独有的情感共鸣和强大的临场应变能力,作为人类特质,是难以被算法复制的。
面对技术冲击,学界普遍持审慎乐观态度。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在了解了目前行业趋势后,认为当前AI主持人的核心功能仍是“模仿”而非“创造”。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需现场判断、核实信息,而机器仅能整合已有数据。在采访收集信息方面,记者仍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暗访记者尤其如此。此外,新闻伦理涉及价值判断,如隐私保护与公共利益的权衡,仍需人类主导决策。
在这位教授看来,人工智能的出现,必定是对人类工作生活有所帮助的,但同时,也会淘汰掉一些人,造成就业压力。
新技术导致社会出现改变,这也是一个历史必然。对于已经深感危机的人来说,不应该去抵制AI,厌恶AI,而是去拥抱AI、学习AI,利用AI的整合信息的便利性,提高自身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在当前的AI趋势下,专家建议传媒教育应加速改革。在播音专业课程中增加AI技术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工具属性,同时强化调查报道、跨文化沟通等“高门槛”技能培训。
对于从业者而言,掌握人机协作模式,利用AI快速生成初稿,再由人工优化,将成为竞争力关键。
AI技术的引入,标志着新闻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赋能型”转变。短期内,基础性、重复性岗位可能缩减,但深度内容生产、舆论监督等职能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对于从业者,适应变革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位自身价值,学会去利用技术。
未来的新闻行业以及各行各业,或许不再是“人与机器”的竞争,而是“人借助机器”的进化。正如摄像机未让文字记者消失,AI主持人也终将成为工具链的一环。在这场转型中,主动拥抱技术、持续学习创新的个体与机构,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杭州新闻联播》AI主持人播报逼真0失误,“播音专业学生碎了”?有学生计划读研换专业,增加“技能傍身” 2025-02-09 21:39·红星新闻
AI主持人播报逼真0失误,“播音专业学生碎了”? 2025-02-10 14:14·齐鲁壹点
一广播电台解雇所有记者,启用AI主持人重新开播 2024-10-25 15:30·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