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从不早起的老人,用不了多长时间,身体或有这3个好处

老何养护 2025-04-15 04:28:5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清晨五点,天未亮,一位老人踱步在小区的长廊中。他从年轻时就习惯早起,几十年如一日。

可谁能想到,最新的一项研究却给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那些“从不早起”的老人,身体或许反而更健康,甚至可能获得三种意想不到的好处。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哗众取宠。

这是一项结合了中西医学理论、基于真实数据的科学观察。原本我们以为,“早睡早起身体好”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可科学的脚步却从不惧怕挑战权威。

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对“早起”的执念了。

反直觉的发现:不早起的老人,或更长寿?

一项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联合发布的横断面调查显示:在参与的超过1.2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中,那些起床时间在早上7:30之后的人群,其慢性疾病发生率和抑郁症状显著低于“清晨五点”起床的群体。

这组数据的出现,打破了“早起是健康万能钥匙”的传统观念。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不早起”的老人,往往拥有更稳定的睡眠周期,夜间血压波动更小,情绪波动也较少。

西医解释中,人的昼夜节律(生物钟)受到光照、褪黑素、皮质醇等因素调节。

强行早起,尤其是在冬季天未亮之前起床,会打乱褪黑素的自然释放过程,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

中医则有“阳气生于寅,盛于卯”的说法。

虽然清晨确实是阳气初生的时段,但若身体本就虚弱,强行逆时而动,反而会“扰阳不生”,导致正气受损。

第一个好处:心脑血管更“安稳”

起床时间与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联,早在2021年的一项英国生物样本库研究中就已被揭示。

数据显示,清晨4点至6点起床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7点后起床者高出约18%。

为什么会这样?

清晨是人体交感神经最为活跃的时段。

早起意味着更早地激活交感系统,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心率加快,尤其对本身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人而言,无异于“平地起惊雷”。

西医专家指出,清晨6点至8点,是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事件的高发时段。

而若起床时间推迟至7:30之后,交感神经的激活过程更为平缓,血压上升速度趋于稳定,心脑血管的压力自然减轻。

中医角度看,肝主血,心主脉。肝气舒畅、心脉通畅,血液运行有序。

早起扰动肝气,破坏血脉运行的节律,易引发“气逆血滞”,造成突发性病变。

所以,不早起,反而是对心脏和大脑的一种保护。

第二个好处:情绪更稳定,少焦虑少抑郁

很多人没意识到,早起也可能是一种“焦虑型行为”。

在一项发表于《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研究中,研究者对1023位老年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起床时间早于6:30的老人,焦虑评分普遍高于7点后起床者,其中部分人甚至发展为轻度抑郁。

西医角度解释,褪黑素的分泌高峰通常在凌晨2点至4点,若在这一阶段被打断,会导致神经系统调节紊乱,表现为白天情绪波动大、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失眠、易怒等症状。

而中医强调“心藏神,肾藏志”,夜间正是“养神养志”的关键时段。

若过早起床,神志未复,肾精未固,情绪自然起伏不定。

更隐秘的是,大多数坚持早起的老人,背后是“怕变老、怕生病、怕落后”的深层焦虑。

他们借由“早起”来建立一种掌控感,却忽视了身体真正的需求。

第三个好处:代谢更平衡,减缓衰老速度

不早起,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完整的深度睡眠时段。

根据《国际老年人研究杂志》发布的睡眠研究,60岁以上人群的慢波睡眠(即深度睡眠)在凌晨2点至6点最为集中。

而深度睡眠正是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段。

生长激素不仅仅在青少年成长中重要,它在老年人中具有修复组织、促进代谢、延缓衰老的作用。

如果过早起床,正好错过这一“黄金修复窗口”。

西医研究表明,生长激素水平的下降与胰岛素抵抗、腹部肥胖、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而保持良好的睡眠结构,可以有效延缓这些老年常见问题的进展。

从中医角度,夜间是“肝胆排毒”的时辰。

强行早起易“扰肝胆之气”,影响气血运行,导致代谢紊乱,久而久之,面色晦暗、体力下降,甚至加速老化。

所以,那些“不早起”的老人,可能悄悄地赢得了身体的“慢修复权”。

早起,不是“越早越好”

这并不是在提倡“晚睡晚起”的生活方式,而是提醒大家——起床时间不应一味追求“早”,而应顺应身体节律。

尤其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身体机能逐渐减弱,睡眠结构改变,强行早起,容易诱发多种健康隐患。

相反,顺其自然、稳定作息,才是长久之计。

理想的起床时间,应在自然醒后,保证6.5至7.5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不追求“鸡鸣即起”,也不纵容“昼夜颠倒”。

一种新的健康观:顺时养生,静中有寿

中医讲“顺四时而调养”,强调养生应当顺应节气与自然节律。

春天阳气初生,确实宜早起;但在深冬,天寒水凝,人体阳气内敛,过早起床反而损伤根本。

所以,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人,作息安排也应“因人而异”。

现代医学也逐渐认同这一理念。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老年人应在保证夜间睡眠质量的前提下,配合白天适度日照,调整起床时间至7点半左右为宜。

实用建议:不早起≠懒惰,而是更聪明的自我保护

· 每天记录睡眠时间与起床后的精神状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息节律;

· 避免晨起即剧烈运动,可在起床后30分钟进行散步或轻柔活动;

· 晨起后先坐5分钟再起身,防止血压骤降引发头晕;

· 不强求早睡早起,而是保证睡眠完整性和规律性;

· 顺应季节调整起床时间,春夏稍早,秋冬稍晚。

结语并非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真正的健康,不是盲目地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从不早起,或许并非懒散,而是一种更温柔、更智慧的养生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文华,李晓峰. 起床时间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的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11): 2756-2760.

[2]王欣,陈志刚. 老年人睡眠质量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 30(10): 931-935.

[3]周明,徐洁,李晶,等. 睡眠时长与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4(03): 312-317.

10 阅读:2382
评论列表
  • 2025-04-17 19:18

    胜亦萧河,败亦萧河,专家是有研究的放个屁说香也有人信的,有说生命在于运动,早睡早起身体好的,现在说晚起床有三大好处的,还是听天由命吧,这年头信谁呢?

  • 2025-04-17 04:36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5-04-17 16:06

    一天一个P话!还有个准头吗[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5-04-19 06:48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行我素应自然。 身居四季阴阳气,日上三竿醉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