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王秀珍,今年62岁,初中文化,年轻那会儿家里穷,读书没读几年就辍学了。
后来嫁到一个小县城,在粮站上了几年班,后来粮站改革,我就下岗了。
再后来托人找了点事,在一个学校当后勤,干了二十多年,五年前退休了,每月有8400块退休金,还算不错。
丈夫早年得病去世,我一个人带大一儿一女。
我住在儿子以前结婚时买的那套老房子里,女儿出嫁后在县城另一头买了房。
儿子王磊,大我36岁,初中毕业后出去打工,后来跟人合伙开了一个小装修公司,收入时高时低。
他媳妇性子强,从没把我当长辈看,一点家务不让我插手,嘴上还总嫌我碍事。
女儿王芳比他小三岁,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嫁了个本地公务员,日子过得算是体面。
我其实早就心里明白,儿子是靠不住的。年轻的时候他花钱大手大脚,结了婚更是两头不顾。我退休后,给他们小两口带了两年孩子,落得一身病。前两个月突发脑梗住院,才看清了人心冷暖。
02
那天是早上五点多,我起床准备做早饭,走到厨房门口眼前一黑,整个人就倒了下去。
幸好女儿正好来看我,急忙叫了救护车送到医院。
医生说是轻度脑梗,好在送得及时,不然就危险了。
我在医院整整住了两个月,期间大小检查、治疗、康复,一共花了两万多块。
这期间,是女儿王芳辞了辅导班的兼职,每天早上六点赶到医院,晚上九点才回家,整整伺候了我55天。她丈夫也没一句怨言,反而常常来医院帮忙换药、送饭。
“妈,您别担心钱,我和晓军都商量好了,您安心养病。”这是女儿在我刚住院那天说的话,她的眼圈都红了。我听着心里一酸,眼泪止不住地流。
反观儿子王磊,从我住院到出院,前后来了不超过五次。每次来也就十来分钟,大多是他媳妇催促着来看看。他总说公司忙,工程多,工人难管,但我心里清楚,他从来没把我这个妈放在心上。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他:“磊,你嫂子照顾我这么久,你怎么都不过来看?”
他愣了一下,笑着说:“妈,我这边真忙,公司要接个大单,实在走不开。再说了,有姐在,您不是照样有人照顾嘛?”
我听了这话心里一阵凉。那一刻,我真觉得女儿才是我亲生的。
出院那天,女儿又是开车接我,又是给我煲汤,说要在她家住几天再回去。我推辞了,说家里住得习惯,她也没勉强。
可没想到,刚回家两天,儿子就上门了。
“妈,您身体没事就好,我这几天也在惦记您。”
我看他难得来一趟,也没说什么。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彻底傻了眼。
“妈,我跟您商量个事。您这不是每月8400退休金嘛,能不能给我5000?我公司最近资金周转不过来,就借点,等缓过来就还您。”
我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你不是说公司接了大单,很赚钱吗?”
“赚钱也得垫资啊,工人工资、材料费都得先出。妈,您别这么小气,反正您一个人用不了那么多。”
我气得手直发抖,想骂他两句,又怕伤了母子情分,只能深吸了口气:“你这话说得轻巧,我这点退休金不就是留着养老、看病用的?你姐给我看病都没伸手要一分……”
“她不缺钱!”他有些急了,“她男人是公务员,家里又没负担。妈,您就帮帮我这一次,行不行?”
我沉默了。他见我不说话,以为有戏,立马拿出手机:“我开张借条行不?”
“磊,我不是不帮你,是你这几年怎么对我的,你心里没数吗?我住院两个月,你来了几次?你姐请假照顾我,你呢?你媳妇连句问候都没有,现在你张口就要五千……”
我声音哽咽了,眼泪也止不住地流。
他脸色一变,站起身来:“行,既然您这么说,那就当我没来过。”
说完甩门而去。那一刻,我觉得心被抽空了。
接下来的几天,他再没联系我。我以为他是赌气,结果听邻居说,他居然去找我女儿,说我偏心,说我把钱都给了她,故意不给他留退路。
女儿回来后气得直跺脚:“这叫什么话?我哪拿您一分钱了?妈,您别管他了,真是白眼狼!”
我苦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曾经以为,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如今看来,指望不上。女儿嫁出去后,反而成了我最坚实的依靠。
其实我不是不愿意帮儿子,只是他的态度让我寒心。他从不关心我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只惦记着我的退休金。我不是提款机,我只是个老母亲,想要一点点温暖而已。
后来,儿子几次三番找我,说公司真的撑不住了,又哭又求。我心软了,给了他两千,算是我的底线。他拿了钱,一句话没说就走了。再后来,就再没来过家里。
而女儿每周都会来,给我买菜、陪我看病,有时候一家三口带我出去转转。我渐渐明白了,有些亲情,是用心维系的;有些血缘,只是个称谓罢了。
03
现在,我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日子平淡却也安稳。每个月的退休金足够我吃好喝好,还能给自己存点应急的钱。女儿常来,外孙女也越来越懂事,每次见到我都要撒娇喊“外婆”。
儿子自那次之后,几乎断了联系。偶尔邻居提起他,我也只是淡淡地笑笑,不再多说。心凉了,就再也热不起来了。
我不知道将来老得更动不了的时候,谁会陪着我。也许是女儿,也许只能靠自己。但无论如何,我不再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了。
真正的亲情,不是你喊我一声“妈”,而是你是否愿意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陪我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