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3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1 分钟)
“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大家好,这里是您的朋友,省愚杂谈。
上一辑,我们讲述了郑贵妃的起势,以及其华丽丽的表演。在不经意间,郑贵妃就一举获得了万历帝心中全部的青睐,让其他后宫粉黛俱无颜色。
咱们也分析过,对于万历帝来讲,他与文臣之间皇权与阁权之间的争斗失败,导致其怠政与过激,这也是一个极端的心理抗拒行为。相反,在万历帝的宠溺下,恃宠而骄的郑贵妃逐渐变得目中无人,或许在她心中,她自己就能独享这江山社稷的半壁华章。
那么郑贵妃在完成了自己的生育使命后,在她身上又有什么故事呢?咱们今日继续讲。今天的重头戏,便是我们前序所有系列反复都讲述过的“国本之争”。
·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
首先,我们明确什么叫国本?太子之位是为国本,皇帝位的继承人就国本。在明朝,世宗朱厚熜之前的皇帝都很注重国本,到了世宗这个小宗承继大宗的人物上台后,国本就变得不以为然了。

讲故事 品人生
朱厚熜自己就没有做过太子,他册立的太子也先后早夭,最终承继世宗皇位的穆宗朱载坖也没有做过太子,是直接以裕王的身份顺位继承皇位。但是到了万历朝,世宗不重视太子的阵痛期过去后,明朝两百余年的弊病也堆积于此后,太子之位就不仅仅是到底该立谁为储君这么简单了,而是皇权与阁权之间的又一次争斗。当然,今天我们不说“国本之争”这件事,就单纯讲讲郑贵妃在这场风波中的拙劣表现。
上一辑我们讲到,万历十四年,也即是公元1586年,贵妃郑氏生皇第三子朱常洵,因此进封皇贵妃。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皇长子朱常洛之母王恭妃不得进封,且万历帝一直拖延册立太子,朝臣便起疑心,疑心郑贵妃图谋立自己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这时候对于文臣来说,保住皇后王喜姐,也保住皇长子朱常洛,这才是保住明朝最后的尊严。
为何这样说,当时万历帝想册立朱常洵的心早已经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一不小心王喜姐薨逝,那么万历帝就有一万个理由把郑氏册立为皇后,那么郑氏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也就有了理由挤掉长子朱常洛。对于万历帝来讲,拖延,不置可否便是他心中的小九九。
万历十七年农历十二月,大约是公元1589年底或者1590年年初,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对万历帝进行批评、劝诫,使朱翊钧大为光火。说到此处,省愚必须要给明朝正名,以前也不知道谁说的明朝文臣没有权力,您看这权力怎么样呢?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其他朝代又有几个可以做到呢?

皇陵里其实藏着很多秘密
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其实也就是《酒色财气四箴疏》发出后的半个月后,万历帝于毓德宫召见辅臣申时行等人,对于疏中“溺爱郑氏,偏宠贵妃”的指责解释自己没有偏宠溺爱,说“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小心侍奉勤劳,何曾有偏”。
您看,万历帝在为自己辩解,他是不是忘记了,“公民无需自证清白”的定理。
在申时行再次提及尽早立储之事时,朱翊钧又做出解释,只是自己认为长子犹弱,欲等其健壮再行册立之事。借口,全都是借口。
·皇三太子祭祀泰山
然后,郑贵妃自恃有万历帝的护佑,便开始了一系列的神奇操作。
万历二十年三月,也就是1592年春天,已经是皇贵妃的郑氏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祈福立碑,碑文由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锡爵亲自撰写,但是在碑文中竟出现了“皇三太子”的称谓。
您觉得这所谓的“皇三太子”是无意之举?显然不是,其实这种套路历来都能被见到,郑氏在用这样僭越的方式试探,试探他儿子的未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底线。

历史保有的厚重感永远存在
在著名的东岳泰山,现还尚存与明朝国本相关的几个碑刻,其中王锡爵撰写的《东岳庙碑》是最早出现“皇三太子”称号的碑,这也是最早称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的历史记录。当然有点尴尬的是,这里的皇三太子分明是朱常洵,但是却在地摊文学中被描绘成了清初被冒名的所谓崇祯帝第三子“朱三太子”。另外,您看过《西游记》吧?书中的白龙马是什么背景?西海龙王三太子是也,话说到此,您自行脑补。
然而,有了以上的试探后,郑氏愈发过分。万历二十三年《太上老君常清静经》的碑石,碑阴题刻: “万历乙未八月吉旦,大明皇三太子发生刊板永远舍施。差官曹奉。”直称朱常洵为“皇三太子”。
万历帝与郑氏在国本之争的敏感时期,祭告象征正统的东岳泰山,并称其子朱常洵为“太子”或“皇三太子”的称谓,欲借助泰山的超自然的力量,争立国本的政治目的昭然若揭。然而,这一切,在祖训治国的明朝以及本心向上的明朝文臣集团看来,无非是拙劣的表演。公元16世纪最后几年,皇权与阁权之间的深刻矛盾,因为到底立谁为太子的事情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再提妖书案与梃击案
另一方面,万历帝还在阴谋陷害皇后王喜姐。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宫、坤宁宫被大火烧毁,万历帝先是移居毓德宫,后移居启祥宫,皇后王喜姐随之亦居住于启祥宫,但“中宫不复得时奉晏闲,惟翊坤宫郑皇贵妃及其他宠嫔侍左右”。
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皇后与皇帝同住于一宫,但是依然不得相见。这情况,使得京中流言遍起,盛传中宫久病,侍卫不过数人,膳食服御,俱为万历帝裁减大半,王皇后渐渐抑郁成疾。大臣们怀疑,明神宗此举是想等待皇后病逝,好立郑皇贵妃为后,继而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不过关于万历帝想阴谋害死王喜姐的证据,我是拿不出来的,咱们看历史,读历史,需要什么证据呢?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就是最具有嫌疑的人。
好在,皇后王喜姐福薄却命大,没有让万历帝与郑贵妃的阴谋得逞。
所以,郑氏又开始了一系列的神奇操作。万历二十九年年初,即是1601年春暖大地之时,皇长子朱常洛移居迎禧宫,同年十月,终于立为皇太子,然而此举并未消除群臣的疑心。所以“妖书案”与“梃击案”的发生,便自然而然地指向了郑贵妃。
想必各位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对于所谓的明末三大疑案都不陌生,尤其是这么所谓的“梃击案”,这算什么疑案呢?这案件一点疑惑都没有,就是郑氏阴谋害人,仅此而已。历史不需要证据,您看谁受益就明确了。以后,我们会单独讲述明朝的各种案件,还请各位朋友静待。
·遗言封后违祖制,内阁阻挠世罕见
时光飞逝,时间点终于来了公元1620年。
这一年,皇后王喜姐先走一步,然后是万历帝朱翊钧跟着一起走,然后是著名的一月天子朱常洛也随父亲和嫡母而去。但是,你说气不气人,郑贵妃活的好好的。
万历帝病危时对太子朱常洛留下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朱翊钧不仅在遗言中称郑皇贵妃为太子朱常洛的母亲,并一反礼制,在皇后王喜姐去世不到四个月的时候,欲再次册立皇后,所有的举动为了给郑皇贵妃在自己驾崩后名分和物质待遇上最大的保障。实在是让人很难想明白。

现代人们制作的谷底贵妃画像
朱常洛继位后命礼部继续立后事宜,但受到内阁的强烈反对。显然,不符合祖制的行为,势必会在明朝这样的朝野体系下受到最大的反对。反对声,此起彼伏。但是泰昌帝朱常洛却担心背上不孝的骂名,最终,有人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礼部左侍郎孙如游上疏反对遵封郑贵妃为后:
虽然先帝念在郑贵妃的劳苦,理应至少给予名分,但详细考察累朝典故,并无此先例,且以原配为后,乃皇后嫡体至尊,以妃为后者,皆是因为其子为帝的缘故。
孙如游向泰昌帝言明,遵从先帝遗命非孝,尊礼实为大孝。
这一句话,郑氏想做皇后的梦彻底破碎。这般受阻挠的事件,也是举世罕见。
·她走了,但是却太晚了
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二十五日,郑皇贵妃终于薨逝了,崇祯皇帝命将郑皇贵妃葬在神宗朝李皇贵妃的墓中,位于明十三陵陵区的银泉山“神宗五妃墓”。郑氏熬死了神宗万历帝,熬死了光宗泰昌帝,又熬死了熹宗天启帝。她终于走了,但是她还偏偏活了63岁。
她走了,着实走得有点晚。
五个月后的崇祯三年十月,郑贵妃被葬入李皇贵妃园内。思宗朱由检为其上谥号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清顺治元年,郑贵妃的孙子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并追尊祖母郑贵妃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很明显,郑氏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朝后期的社会氛围以及文臣与皇帝之间的微妙关系。那桀骜不驯般的恃宠而骄,透露出每一丝目中无人的内敛,是那个时代永远无法抹去的悲伤。有道是,人固有一死,有的人,离去的时候却让后人感叹,走得太晚了,这到底应该是谁的悲哀呢?
郑贵妃身上还有很多故事与趣事儿,我们下一辑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