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英伟达H20芯片出口中国,本质上还是外部在超高关税“失灵”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限制中国关键领域AI发展的手段。目前破局的关键,一个是AI自主可控,另外一个就是彻底打开国内经济大循环,内需为王。
如果我们想要同时布局AI和消费,倒是有一个标的非常合适:$中概互联ETF(SH513220)$。

中概互联的市场定位就是捕捉AI革命和消费互联网复苏,2025年的DeepSeek浪潮更是推动一众互联网龙头从“消费属性”转向“科技属性”,非常适合把握云计算、大模型等板块的机会。
比如中概互联ETF(513220)跟踪的全球中国互联网指数,得益于AI与电商龙头的双重驱动,指数2025年年内涨幅达4%,远超还没有回到正收益的沪深300。

不过前面一波“退市”风波到底还是给板块带来了影响,虽然成分股阿里、京东等企业港股权重升至80%,但是拼多多、京东等美股中概可能还有风险,所以大家可以搭配港股另外一个AI含量比较高的指数:港股科技指数一起配置。
众所周知,港股市场汇聚了中国AI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形成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的完整图谱。而港股科技指数则是一网打尽50家港股龙头,是市场中唯一覆盖“中国科技十雄”的指数,稀缺性十足。
数据显示,港股科技12%的年内涨幅远远胜于恒生科技指数,这一优秀表现主要得益于指数科技+医药+新能源车的多元布局——多了5%的医药权重和4%的新能源车配置的差异化优势,使其在AI医疗、创新药出海及电动化浪潮中,都能比恒科更能捕捉到额外收益。
例如,2025年港股生物科技指数上涨19%,新能源车指数微跌,指数在保持弹性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抵御震荡能力。

ETF方面,热门$港股科技50ETF(SZ159750)$比较具有代表性:2025年以来,该ETF日均成交额高达2亿,资金关注度高,流动性充足。

它和中概互联ETF(513220)一样都是T+0交易机制:支持日内波段操作,很适合短期交易与长期配置结合。大家可以通过港股科技50ETF(159750)追求行业均衡与高弹性,同时选择中概互联ETF(513220)聚焦互联网龙头与短期爆发力。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守势配置:多配港股科技,以医药、新能源车对冲波动,分享AI算力与创新药的双主线红利。
2.攻势配置:多配中概互联,聚焦互联网龙头估值修复,捕捉退市风险缓释后的反弹机会。
3.动态比例:最好6:4配置港股科技50ETF(159750)与中概互联ETF(513220),然后根据退市进展和关税变动灵活调整。
作者:三好金融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