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醒来,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有意思的内容,大概是:“吉利要跟比亚迪比热效率,还放出了证明,说自己是全球最高的车企。”
但没多久,吉利就遭到了不少网友嘲讽:“像这种没有量产,更高热效率的,比亚迪一抓一大把!”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比亚迪是真的累啊!
比完长城比吉利,比完特斯拉比小鹏、蔚来、理想、小米……
兜兜转转,拉比亚迪出来PK整个汽车行业后发现,根本无人能敌。
但在网上,比亚迪依旧备受各种质疑。
但实际市场情况却是,比亚迪销量最高,技术更深厚。
归根到底还是友商之间的品牌虚荣心在作祟!
说句不好听,但凡比亚迪没点技术,其他友商车企恐怕都不屑于跟比亚迪相比较吧!
举个例子,你要是华为,你会理会那些比自己做得差,还要经常来碰瓷的手机厂商吗?
在今天这个新能源时代,比亚迪依靠自己卧薪尝胆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核心技术,以一己之力抵抗日系、德系以及美系车,甚至让美国今天都出动各种“制裁手段”来对付。
所以遭到各大车企比较也实属正常,毕竟谁都想跟强者“沾点边”。
但这背后,也让我感觉到,比亚迪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就像是当年中国手机行业刚起来的时候,各大手机厂商都盯上了华为,甚至冷热嘲讽华为自主研发做芯片。
但直到今天,能笑到最后的似乎只有华为一家企业。
那今天的比亚迪也是如此。
最初放弃燃油车,全面“压注”电动车的时候,国内汽车行业嘘声一片。
但今天,销量就是比亚迪卧薪尝胆最好的证明。
如果现在还有人拿着以前比亚迪燃油车的质量来说事,那比亚迪真的是太冤了。
当年国内汽车行业盛行“造不如买”,比亚迪却率先喊出了“新能源”的口号,自此之后就是加大力度投入。
如今比亚迪的爆火,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它破釜沉舟的见证。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打消了消费者心中的顾虑。
比亚迪的DM混动技术,让国人消费者意识到,“物美价廉”并不是日系车的代名词,国产车也能够做到!
比亚迪的CTB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让国产车企真正的站在了全球化舞台上,得到了西方车企的认可。
比亚迪的TGBT自给自足,彻底打破了国外车企的垄断……
由此可见,比亚迪技术实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技术储备更是多如牛毛。
所以比亚迪今天频繁被“碰瓷”,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并不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最好结果,因为我们想要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昙花一现,而是要把来自中国的电动车驶向全球!
所以我们今天要做的,并不是关门造车,而是团结一致对外。
把当初肆无忌惮地收割国内消费者的日系车、德系车以及美系车通通做掉!
2023年7月份,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高光时刻,第2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背后,这背后自然少不了比亚迪的贡献。
202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排名,排名前十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
但来自中国的也有两家,一家是华为,另外一家则是比亚迪。
所以啊,你可以说比亚迪的名字不好听,但你绝对不能说比亚迪的核心技术不行。
能够与华为同台站在全球化舞台上跟美国企业掰手腕,放眼国内也就比亚迪了。
那回过头来,今天吉利“碰瓷”比亚迪确实可以理解。
毕竟这个世界依旧是“慕强”的生存法则,就像是当初的手机行业,谁都想跟华为、苹果去比较。
况且,内卷也是我们中国汽车向前发展的一大特色。
车企之间相互竞争比较,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才能够挤压日系车、德系车以及美系车,把当初失去的市场份额逐一夺回来。
没有当初特斯拉的引进,就没有今天中国电动车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没有今天比亚迪的销量一马当先,就没有各大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没有美西方疯狂打压,就不会有今天中国车企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更不会有中国超过了德国、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当然,国内车企相互竞争比较可以理解,但前提是正当竞争,而不是暗下使绊子。
正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所说的:“只有国内车企团结一致,才能让中国车企走得更远,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
最后也想感慨一下,直到今天国内还有很多厂商存在“小人之心”,不见得邻居做的好,就各种硬黑,这种坏习惯要改。
毕竟输了技术又输了人品,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情,只会让国外车企看笑话。
厂商之间相互竞争很正常,但前提是手段要光明磊落,不能拥有见不得邻居比自己强的小人心态。
只要大家都光明正大去竞争,那国内汽车行业终究会出现一场大洗牌,到最后谁裸泳就一目了然了。
目前来看,中国共有一百七十多家汽车制造商,每年生产顶峰可以达到2800万辆左右,但市场利用率仅有35%左右。
由此可见,市场容不下这么多玩家,那些没有能力的终究会被淘汰,不出意外的话,这两年将会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一次浴火重生。
谁能笑到最后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注重技术研发,只在乎品牌公关的车企,一定走不长远!
不要把比亚迪说的那么神,身边大把买比亚迪的都是体验的,两三年都转二手了,第二辆都不用比亚迪了
我亲戚15万买的比亚迪秦,开两年后6万卖出,亏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