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前后的河北张家口,日本侵占之前的武城张垣故影

浩慨说历史 2025-04-12 08:52:39
1935年前后的河北张家口,日本侵占之前的武城张垣故影

风吹草语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旧名张垣,另外还有一个蒙古名称叫做喀拉干。明宣德四年(1429年)时,驻军指挥张文在此地建了两座规模很小的城门,分别是西门和北门,后因战事将城门堵死。100年后的嘉靖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再次将北门打开, 因门小如口,故得名“张家口”。当然,这只是张家口名称来源的说法之一。

清末时期的张家口大境门内(1902-1907)

本组图片均为外国人拍摄,时间跨度在1934年和1936年间。此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虎视眈眈觊觎着这块土地。

过街牌坊

当年进入大境门便是一条街道,叫做大门街。大门街上有两座过街牌坊,分别叫上牌坊和下牌坊。上牌坊上书有“皇路清夷”,下牌坊上书 “边关重镇”,图中为大门街下牌坊,大门街至此为止。

张家口火车站

本图由两张照片合成,上图为张家口火车站的正面影像。下图为车站内主体建筑的侧影。张家口火车站(火车北站) 始建于1909年,由中国自行设计。它是京张铁路的终点,在当时非常繁忙。

火车站内

1936年的某日,很多士兵来到张家口火车站,在站台上排列出整齐的队伍,可能是准备迎接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光临。

京张铁路

群山环抱之间,一列火车停在京张铁路线上。这是一列客货混装列车,几个外国人正在检查货车厢里的物品。远处的山脊上是巨龙一般蜿蜒的长城。

京张铁路

一个男孩站在铁轨旁边,手里撑着一把黑色的雨伞。看身后的白色围墙和林立的电线杆,应该是在车站附近拍摄的。

洪水中的车站

1934年,一场特大洪水侵袭了张家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图为受灾后火车站,站台上有穿着雨衣的士兵在巡逻,几节车厢还泡在水中。

灾后街头

洪水退去后的张家口街头一片狼藉,电线杆歪倒,房屋被冲毁,低洼之处还存留着积水,人们站在废墟之前一筹莫展。

清晨时分

张家口的一处街景,街道的地势很低。此时的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街头已经出现了很多早起的人们。低洼的黄土道上, 来回穿梭着挑水工的身影。

街头即景

一名铁匠在街头摆放上风箱正在加工铁器,旁边摆放着很多制成品。三个无所事事的小孩子站在旁边观看。这天的太阳很好,一名白胡子老人坐在铁匠后面的石台阶上晒着太阳。蹲着个顾客头上戴着白色的礼帽,显然是一个回族男子。

清真寺

张家口旧清真寺里的亭子 ,结构造型精致,拱形的小门左右悬挂着木制的对联。一对父子站在亭子下看着摄影师的镜头。摄影师介绍说,此时正下这些小雨,他们是隔雨对视。

前往西部

1934年,一群外国人从张家口出发,骑马前往西部考察,此时正准备在途中的一家客栈休息。一个光着膀子的小孩接过缰绳帮助牵马 。在人群当中,有一个背着长枪的士兵,他负责这些人的安全。

一处村落

图片原注为:“张家口附近的泥村”。“泥村”一词用得十分贴切,在起伏的山坡地上,散落着高高低低土坯搭建的“泥屋”。当时这样的建筑在张家口周边很常见。

破损的城门

张家口西部一座残损的城门遗址,墙砖已经风化得很厉害了。门洞上方有精美的纹饰。城门周边的围墙已经坍塌,墙角处是一棵古树,树下有一座小的神龛。这种情景不由让人联想起前面提到的规模很小的 “西门”。

一座寺庙

一座寺庙依山而建,寺庙前是一些高可参天的大树,树下停留着一些休息的车马。小编感觉这座寺庙建筑很像是水母宫,是不是还需当地朋友判断。

道路边的骆驼

张库大道(张家口至库伦)路边所看到的景象。历史上张家口是内陆重要的大型商埠,商品交易非常兴旺。其主要的交易物品为牲畜和毛皮,清末时期张家口的牲畜交易几乎占到了全国交易量的四分之三。

行进的驼队

历史上的张库大道非常繁忙,运输货物的驼队往来不断。直到京张铁路通车后,这条曾经热闹非凡的贸易大道才逐渐萧条。至20世纪20年代,张库大道中断,张家口的边贸也随之逐渐减少,直至最终衰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