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3日,昆明市法院系统刚刚公布了一季度“成绩单”——全市法院共执结案件43567件,执行到位金额超过百亿元。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通过新闻报道和身边案例,深切感受到司法执行的力度与温度,也体会到这些数字背后对普通人生活的深远影响。

“执行难”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但如今昆明法院通过专项治理和机制创新,让“纸上权益”更快兑现为“真金白银”。一季度,法院重点推进涉民生案件执行,例如为农民工追回欠薪、解决房产纠纷等。数据显示,昆明法院近年来通过“保交楼”专项执行行动,助力258个项目交付房屋14.7万套,让许多家庭告别了“烂尾楼”的焦虑。一位朋友曾因开发商违约陷入困境,最终通过法院执行程序成功收房,他说:“原本以为要等好几年,没想到法院的强制措施让问题半年内解决了。”

“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在线查控”……这些数字化手段让执行效率大幅提升。一季度,昆明法院通过“不动产查控系统”线上查封房产上千套,平均执行周期同比缩短近7天。一位小微企业主告诉我,疫情期间因债务纠纷申请执行,全程通过手机提交材料,仅用20天便追回了货款,“不用来回跑法院,省时又省心”。此外,法院还创新“活封活扣”措施,允许企业暂时使用被查封设备维持经营,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避免“执行致死”企业。

在昆明某大型楼盘“景誉家园”项目中,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工。法院通过破产重整程序引入投资方,盘活资产210亿元,最终让3000多户业主顺利收房办证。类似的案例还有“花香满径”项目,法院协调多方资源解封资金22亿元,推动项目复工。这些案例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无数家庭安居梦的托举。

执行并非一味“强硬”。昆明法院在处理涉企案件时,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例如,对暂时困难的企业采取分期履行、信用修复等措施,帮助其恢复经营能力。一位被执行企业的负责人坦言:“法院没有‘一刀切’查封账户,而是给了缓冲期,我们才有机会扭亏为盈。”这种“放水养鱼”的智慧,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保住了就业岗位。

43567件执结案件的背后,是昆明法院对“公正与效率”的坚持。从追回农民工血汗钱到破解“烂尾楼”困局,从数字化提速到柔性司法,这些努力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的留言:“执行不仅是一纸判决的终点,更是社会信任的起点。”未来,期待司法力量继续为普通人的生活保驾护航,让每一个胜诉权益都不再“迟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