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仰天大笑说10个字,暗示了孔明的最终结局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2025-04-15 17:42:17

诸葛亮这人在《三国演义》里,真是活得精彩。他让周瑜气得不行,把司马懿吓得直退,连刘备都得三次上门请他出山,他就是卧龙先生。诸葛亮这一辈子,真是变化多端,一会儿一个样。

但很少有人知道,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那会儿,水镜先生赠了他短短10个字,没想到这10个字,竟让诸葛亮纠结了一辈子。

水镜先生到底给诸葛亮传授了什么秘诀?诸葛亮那么聪明能干,为啥会被简简单单10个字束缚了一辈子?

【三顾茅庐请卧龙】

东汉那时候,天下大乱,刘备一心想着要恢复汉朝的辉煌。他到处寻找有本事的人帮忙,后来听说了有个叫诸葛亮的“卧龙先生”,特别厉害,但一直隐居不出。刘备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位高人从山里请出来。

《三国演义》里头说了,诸葛亮这家伙爱清静,平时不咋跟人争抢啥,但他肚子里有平定天下的真本事。说白了,就是谁能把诸葛亮拉拢到手,谁就有本事把天下给摆平了。

你可能觉得这难以置信,但想当年刘备去找诸葛亮时,他只不过是个隐居山林的普通人。然而,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却掌握得特别清楚,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样的人才,谁能不眼馋呢?要不是刘备特别想招揽高手,他咋可能把诸葛亮拉进自己的团队呢?

很早的时候,刘备第一个揽入麾下的能人并非诸葛亮,而是徐庶。可能好些人对徐庶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说实话,要是没他,刘备可能还得晚点儿才能请到诸葛亮出山呢。

徐庶特别有能耐,对刘备那叫一个忠心,不光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还赢得了其他士兵的敬重和好评。

然而这位智者有个不小的软肋,谁承想,正因如此,他很快就落入了曹操那边的掌控之中,被紧紧抓住了要害。

徐庶是个大孝子,曹操抓住他母亲当人质来逼他,害得他没办法,只好离开刘备。就在那会儿,徐庶给刘备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诸葛亮。

如果不是真的没办法,徐庶大概不会把诸葛亮给说出来,毕竟在徐庶心里,诸葛亮跟自己算是同行,而且还是个特别厉害的竞争对手。

徐庶给主公介绍比自己还厉害的同行,这事儿其实对他没啥好处。但眼下的情况,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让刘备去找诸葛亮帮忙了,这样他心里也好受点,毕竟背叛刘备这事儿,让他既后悔又惭愧。

这里充分展现了《三国演义》里的那种讲义气的精神。就像徐庶这个书生一样,他对主人特别忠心,不仅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还愿意把对手介绍给对自己有恩的人。

他在面对利益选择时,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也不放弃道义。在邀请诸葛亮加入时,刘备将这种精神展现得无比充分。

他总共去找了诸葛亮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都有事儿,没办法见他,只好走了。到了第三次,他为了显示自己的真心,特意斋戒了,还拦着急性子的关羽和张飞,不让他俩乱来。

刘备把诸葛亮请来后,对他特别敬重。多亏了诸葛亮的鼎力相助,刘备这才站稳了脚跟。等到刘备快不行的时候,他还把刘禅交给了诸葛亮。这事儿后来传为佳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帝城托孤”。

【空城计退精兵】

刘备多次上门拜访,终于让诸葛亮答应帮他打天下。有了诸葛亮的帮忙,刘备的事业那是蒸蒸日上,慢慢地,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显现出来了。

但蜀国没多久就栽了个大跟头。那时候,马谡因为太过骄傲,把街亭给丢了,结果魏国的军队就一股脑儿地向蜀国冲了过来。

街亭这块地方,对蜀国来说太重要了,就像是它的命脉一样。现在命脉被人掐住了,那咱们得想想咋应对,免得被其他国家趁机给收拾了。

这时候,城里头的兵力根本不够看,除了满城的文官,就只剩下那么一千人不到的军队。要是想和司马懿那浩浩荡荡的大军硬碰硬,那肯定得吃大亏。

当大伙都以为城池马上就要被攻陷时,谁也没能料到,诸葛亮竟然使出了一招出人意料的计策。他既没有调动所有兵力去硬拼,也没想着关起城门死守。

结果却是让人把城门敞得大大的,而且,他们还找来一帮士兵,换上百姓的衣服,在街上忙活起来打扫卫生。他自己呢,倒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模样,坐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弹着琴。

那个场面真的太奇怪了,现在想想心里还直发毛。在那种紧急关头,谁还有闲心跑到城门上找乐子啊?所以说,这里面肯定藏着什么猫腻,八九不离十。

而且啊,当诸葛亮瞅见司马懿的大军时,他居然邀请司马懿上城楼,要一块儿奏曲呢。你想啊,就是再厉害的军队,听到这事儿也不敢贸贸然往里闯啊。

诸葛亮真是厉害,他瞅准了人心里最软的那个地方。因为大家都知道,人心嘛,容易敏感,还爱瞎猜。他就这么给司马懿挖了个坑。要是司马懿能再果敢点,不光能把那城池给拿下,说不定连诸葛亮都能一块儿给逮了。

这个故事让很多人对诸葛亮有了新的看法。以前,大家总觉得诸葛亮做事一板一眼,特别小心。

不过现在看来,他也有挺胆大的一面,不光爱赌大的,而且赌得相当有头脑。他摸透了对手的心思,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猜对手接下来会怎么想。

《空城计》这事儿被好多人一直说着,到现在都挺火的。它成了很多读者眼里,诸葛亮最具有代表性的趣事之一。

这种心理战术厉害得很,不用动一兵一卒就能赢得战斗,后来被大家当作一种打仗的策略一直用着。诸葛亮就是用这招,了解了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所以打了很多仗都没输过。

诸葛亮心里清楚司马懿爱猜忌,也懂得人心容易动摇。就凭这点,他才能顺利脱身,保全自己,并且打败对手。

《三十六计》也好,《孙子兵法》也罢,里面都讲到了这种战术,这也更加说明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熟读兵法、看了很多书的说法是靠谱的。

诸葛亮那么能耐,咋最后还是这结局呢?

【一语道破“天机”】

其实,只要你看过《三国》,八成会对诸葛亮这个角色特别有好感。他头脑灵光,身材高大健壮,长相也帅气,简直就是那时候的大众男神嘛!

但最终,就算诸葛亮再怎么鞠躬尽瘁地帮忙,蜀国也没能一统三国,这事儿让好多人都觉得挺遗憾的。

蜀国为啥最后会灭亡呢?是不是因为诸葛亮其实没那么能耐治理国家?其实啊,早有人把这事儿说透了。

那时候,水镜先生给刘备出主意,说有两个特别厉害的人,一个叫庞统,一个叫诸葛亮,值得他请来帮忙。刘备一听,心里那个激动啊,二话不说,就把这两位大牛都给请出山了。

以前有这么个说法,说是凤雏和卧龙这两个人,只要能得到其中一个,就能拿下整个天下。结果没想到,俩人都给揽到手了,那按理说,统一三国还不是手到擒来?但就在诸葛亮出山那会儿,水镜先生又冒出来一句新话。

他这话里头意思可不简单,要是没瞧见过蜀国后来的下场,谁也想不到这话最后真成了真。水镜先生以前讲过:“虽说找到了对的主公,可就是没赶上好时候,真是太可惜了!”

这话乍一看挺直白,但好像还藏着点别的意思。“虽得其主”,就是说已经找到了对的主子,就像诸葛亮被刘备看重,当上了蜀国的丞相一样。

他算是“没赶上好时候”,就是说,他活在一个没法充分展现自己才华的时代。咱们平时说的“时运不济”,就是这个意思。诸葛亮虽有满腹经纶,却没能碰上对的时机。

换句话说,他注定会因这个时代的变迁,最终落得个凄凉下场,而他这一辈子的好名声,也因为这个朝代的缘故,一下子全毁了。

首先,在三国那个混乱的年代,各大势力都特别强大。而在三国里头,蜀国算是实力最弱的那个。如果没有诸葛亮帮忙,他们要想跟其他两国平分秋色,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而且,被另外两个国家牵制着,能坚持到最后实属不易,简直是侥幸中的侥幸。再说,他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他跟的主子刘备,经常关键时刻掉链子,成不了大气候。

了解过原著故事的人都清楚,那时候有人建议刘备顶替刘表,最终拿下荆州,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蜀国。但刘备呢,他好几次都没答应这个提议。

那家伙的表现就像一堆扶不起来的软泥,幸好诸葛亮性格温和。要是诸葛亮的脾气稍微火爆点,早就一拍两散走人了,到那时刘备想哭都找不到地儿去。

这种没出息的样子好像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想当年,在白帝城那会儿,刘备一命呜呼,就把他儿子刘禅,放心地交给了诸葛亮。

刘禅这家伙,比起他老爹那可是差远了,诸葛亮为了辅佐他,那真是费尽了心思。可这小皇上呢,几乎没干出啥像样的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恼火。

长时间的打仗奔波,加上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惫,诸葛亮在第五次带兵北上的路上,在五丈原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他走的时候,三国还没统一,也没能帮着蜀国的皇上把大业给完成。

他为了守护蜀国,费尽心思把身后事安排得明明白白。把所有事情都打理得一清二楚后,他又想办法给蜀国赢得了不少喘息的时间。

但最后,蜀国还是选择了屈服这条路。他拼尽全力,连生命的余晖都燃尽了,却还是没能实现心中的抱负。只留下了一堆让人铭记于心的事迹,还有数不清的文人学士在叹息哀伤。

0 阅读:12